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创新路径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露莹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其健康稳定发展直接关乎国民经济命脉、国家战略安全与民生福祉。作为国有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绝非一般的管理工作,而是关系其政治属性、发展方向和核心竞争力的生命线,是实现基业长青的根本保障。伴随经济全球化纵深推进、产业革命与数字化转型加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国有企业面临的廉洁风险形态更趋复杂隐蔽。创新已成为摆脱困境、提升新时代国企党风廉政建设质效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深植于相互支撑、逻辑严密的三大理论基石。首要基石是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党的全面领导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将党的领导内嵌公司治理各环节,确保正确政治方向,有利于构筑坚实政治根基和组织保障,赋予工作鲜明政治属性。

其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与基层延伸构成其关键的实践路径,体现了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在国有经济领域的贯彻。其核心要求是将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全链条,实现监督责任与压力向所有层级、业务领域和管理环节的无衰减传导,彻底消除盲区,形成无处不在的刚性约束,从而显著提升监督的穿透力和有效性。

最后,与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风险防控的深度融合则是其内在逻辑必然和价值旨归。新时代的党风廉政建设绝非孤立存在,而是提升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水平、驱动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内生性要素与核心支撑。这种深度融合要求深刻把握企业运营的内在规律与风险点,必须强化监督制衡以应对权责分离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切实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必须将规范权力运行作为完善治理结构的核心,通过科学分权、有效制衡与透明运作,确保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行使;必须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内部政治生态,为激发组织活力和创造力奠定坚实基础;必须持之以恒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培育深厚的廉洁文化价值认同。这些要求相互贯通、协同发力,系统性地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基于上述理论支撑,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国有企业在党风廉政建设实践中应着力探索以下具有突破性的创新路径。

首先,应构建融合监督机制,摆脱监督碎片化困境。传统的监督模式存在不少弊端,如各监督力量分散、信息不互通、工作效能打折扣等,而融合监督机制就是要针对性地破解这些结构性难题。系统整合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法律、财务、监事会以及职工民主监督等多元力量,依托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督信息互联互通、线索移交协同处置,从而构建目标统一、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大监督格局。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发力产生倍增效应,并借助信息共享提升监督精准度与时效性。

其次,应推进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实现防控关口前移。该路径的核心在于将廉洁要求深度融入企业战略决策、投资并购、招标采购等关键业务流程和核心信息系统。通过流程再造、风险精准辨识、控制措施设定、权限管理及智能预警应用,实现风险防控由被动事后追责向主动事前预警、事中控制的根本转变,形成动态精准闭环的防控链条。此模式的基础在于强调内控要素的系统性协同、风险管理的全周期覆盖以及业务流程的全过程监督,以提升效能与风险抵御能力。

再次,应创新廉洁教育文化体系,厚植不想腐思想根基。聚焦培育国企干部和员工廉洁自律的思想自觉和价值认同,革新传统教育方式,运用沉浸式警示教育、数字化案例库、科技赋能家风建设等手段,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深化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运用,完善抓早抓小机制,创新预警提示和柔性干预方式,强化源头治理,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微杜渐。

最后,应拓展监督覆盖领域,应对发展新格局挑战。积极探索适应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督机制,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研究制定差异化监督策略,明确各方监督责任,确保国有资本安全。面对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快的现状,要构建科学的合规管理机制,加强对境外单位及人员的有效监管,防范跨境廉洁风险,确保监督无盲区、全覆盖。

上述创新实践蕴含着多维价值意蕴,通过监督力量的集中融合、风险防控的深度嵌入、廉洁文化的浸润滋养、监督领域的全域拓展,方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廉洁防线。其实践效能将显著提升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助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优化企业政治生态。通过廉洁文化的深度涵养,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将廉洁优势切实转化为企业的管理效能、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保障。这些植根于中国国情、彰显党建独特优势的创新探索,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坚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础上,成功注入了党的领导坚强有力、监督制约有效到位的鲜明中国特质,为构建包含监督有效这一新维度的、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样本。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