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微花园经济:城市“边角料”变身商业“富矿”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周璇

在北京石景山的街角巷尾,废弃轮胎正蜕变为创收的“甜甜圈”盆栽,裸露的电箱披上藤蔓绿衣化身广告载体,就连斑驳的墙面也被彩绘与绿植装点成网红打卡点……这些不足30平方米的微花园,正激活沉睡的城市细胞。北方工业大学团队的项目实践揭示:小微空间更新已从政府工程跃升为企业的掘金赛道。

一、理论重构:

微花园的商业价值

中央美术学院侯晓蕾教授提出的“城市针灸”理论,正被赋予全新商业内涵。这种以小规模、低干预撬动高回报的模式,在北京东城区崇雍大街改造中初显锋芒:35处利用0.53米缝隙建造的微花园,不仅让游客滞留时长提升40%,带动周边商铺租金上涨15%,更让老街巷焕发新的文化魅力。其核心盈利模型建立在三大支柱上:精准靶向开发让企业能够锁定城市“病灶”,如裸露电箱、闲置墙角等高频使用但低效的空间,改造成本比传统项目降低60%;资源循环体系则将旧物转化为商品,单个轮胎改造盆栽成本不周璇,市场售价可达200元;社群共创机制更催生“花园合伙人”模式,合肥试点居民销售香草茶年收益逾120万元,政府以30%利润反哺维护形成闭环。

二、实践突破:

石景山样本的商业模式

第二届北京市石景山区微空间更新设计创意大赛聚焦苹果园街道永引渠北侧和广宁街道麻峪健身园两地块的民生痛点。北方工业大学团队凭“智护安全· 全龄乐健”方案斩获一等奖及最接地气奖,其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空间针灸:全龄共享的“安全键”与“活力阀”

1.安全防护系统

在地块嵌入“智能地灯+震动传感”装置,如有儿童接近危险时触发声光报警,同步向家长App推送提醒,还能联动社区保安室实时监测。

2.模块化乐健单元

开发可拆卸的“体能魔方”:老年太极区地面铺设防滑压力垫,青年健身区配置自发电单车,儿童区设置AR植物科普墙。

(二)文化转译:麻峪记忆的绿色重生

团队挖掘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与冬奥记忆基因,创造性转化历史符号:将冬奥记忆镶嵌于文化长廊内;利用废弃铁轨枕木铺设林荫步道,嵌入激光雕刻的永定河水文变迁图。

(三)智慧运维:破解行业痛点的“社区云脑”

重建设轻维护的传统困局正在被科技破解。北方工大团队开发的“三屏联动系统”构建了动态响应生态:居民通过小程序上报需求,社区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街镇管理端调度资源直达智能终端。这套系统使设施报修响应缩短至2小时内,维保成本下降45%;活动预约量提升90%后产生的广告价值,又反哺系统升级。在石景山试点中,平急两用机制让健身园疫情时秒变物资配送中心,这种弹性功能使政府服务采购合同溢价30%

三、产业爆发点:

三条路径布局

面对全国上千个待改造老旧小区释放的机遇,前瞻性企业可沿三条路径布局。科技选穴阶段需抢占数据入口,利用GIS系统建立城市“空间病灶”数据库。例如,北京某科技公司通过向开发商出售地块潜力报告,单城市收益达80万元。技术赋能环节要打通循环经济链。例如,蚌埠玻璃工业园的废料经高校实验室转化为透光花器,材料成本降低40%后,产品溢价达200%。长效运营则依赖文化基因与商业模式融合。例如,在安徽市场植入徽派马头墙景观的同时,搭配“香草茶+多肉盆栽”销售体系,使微花园从成本中心转化为盈利节点。

综上所述,微花园经济正在重绘城市商业地图。当城市废弃“边角料”变身为创收“绿洲”,科技赋能的“绿金细胞”证明:最小空间干预能激发最大商业共振。随着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掌握专利技术的科技企业、具备循环生产能力的制造商、深耕社区运营的服务商,将在这片蓝海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城市更新的下一站,属于那些读懂“城市针灸术”密码的商业破局者,同时也将为居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