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森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具象化实践,本质是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乡村发展的每一处“肌理”,让现代化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成为农民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图景。
从产业发展的“精准把脉”到民生改善的“枝叶关情”,处处彰显着对农民需求的深刻回应。浙江安吉的白茶产业升级之路便是生动注脚——早年茶农零散种植、技术粗放、销路单一,当地没有强行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而是蹲下身来问需求:茶农缺技术?就组织农技专家驻点指导,办起田间课堂;愁销路?就牵头成立合作社,带着茶农跑展会、建电商平台,还注册“安吉白茶”地理标志,让小茶叶拥有“金字招牌”。如今,茶农年均收入超5万元,曾经的“小特产”长成了“大产业”,秘诀就在于始终以农民的“痛点”为改革的“起点”,让产业升级的每一步都踩在农民的期盼上。
类似的故事在河南周口的小麦产区同样上演:针对农民“种粮不赚钱”的现实,当地没有简单鼓励“弃粮转产”,而是围绕“如何让种粮有利可图”做文章——发展订单农业,让企业与农户签协议、保底价;延伸产业链,建面粉加工厂、搞食品深加工,让农民不仅卖原粮,还能分享加工环节的“红利”,甚至把麦田变成“观光地”,搞起休闲农业。当农民发现“种粮能增收、务农有奔头”,自然愿意把土地捂热、把产业干红火,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产业端的鲜活实践。
民生改善的细节里,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民心指数”。江西赣州的乡村改厕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先问农民“想要什么样的厕所”:山区农户担心冬天水管结冰,就推广带保温层的三格式厕所;聚居村落污水难处理,就因地制宜建小型人工湿地,让污水变清水;甚至连厕所的位置、蹲位高度都征求老人意见,确保“用着方便、看着舒服”。这种“把农民当‘设计师’”的做法,让“厕所革命”成了民心工程而非“面子工程”。在云南怒江州的深山里,为解决老人看病难问题,当地组建家庭医生团队,背着医药箱翻山越岭入户问诊,针对慢性病患者定期送药、跟踪回访;为让留守儿童有学上,幼教老师带着绘本和玩具,在村口搭起“流动课堂”,哪怕只有三五个孩子,也坚持每周开课。这些看似“麻烦”的举措,背后是“再远也要把服务送到家门口”的执着——因为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里,一个农民的需求,就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不能忽视的“重点”。
乡村治理的实践中,“让农民说了算”是最核心的方法论。湖北鄂州的“湾组夜话”,每晚村民围坐在一起,聊的是自家门口的路怎么修、集体的鱼塘怎么管、红白喜事怎么避免铺张浪费,村干部只在一旁记笔记、搭把手,最终的方案由村民投票定夺。例如,某村发展葡萄种植基地,土地流转怎么定价、收益分红怎么算,开了十几次夜话会,农民提出的“留足灌溉渠”“优先用本村劳动力”等建议全部写进合作协议,项目落地后,村民主动当起“管护员”“推销员”,因为他们清楚“这是自己的事,干好了有实惠”。这种“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办”的机制,让农民从“看客”变成“主角”,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毕竟,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别人的事”,而是每一个农民都亲身参与、共同创造的“自家事业”。
从田间地头的产业蝶变到村口巷尾的生活变迁,从“口袋鼓起来”到“精神富起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是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红线”。它不是宏大的理论口号,而是体现在帮农民找一条增收的路子、修一段好走的路、办一件操心的事里;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亿万农民共同书写的“大文章”。当农民的笑脸成为乡村最美的风景,当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现代化成效的“度量衡”,我们就真正读懂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乡村热土上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