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浅析如何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路光辉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关键在于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全面准确阐释全会精神核心要义

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要讲清楚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在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要在理论解释力、说服力上下功夫,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讲政治的同时,注重学理阐释,讲清道理,做到以理服人。

学深悟透、研机析理是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基本前提。思政课教师要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必须逐字逐句认真研读公报原文,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要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各章节、各专题,精心设计教案,重点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和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不断完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推进全会精神进课堂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于课程内容设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既避免枯燥的照本宣科,又要摈弃单一的灌输说教。

知识传授固然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不过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思政课更重要的目的是价值引导,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发掘知识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政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不能单纯讲理论,而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思政课堂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尤其是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凡发展成就的精彩案例,以此为切入点,把理论融入故事,以故事阐释道理,以理说服学生,以情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远大理想,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持续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

讲好思政课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融媒体等新技术,持续改进教学方法,重新定义思政课的打开方式,增强教学感染力,提升学生获得感,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人生必修课。通过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深悟透,入脑入心。

思政课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体现的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发挥二者的能动性。一方面,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向学生全面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追求真理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教育客体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度。

因此,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要通过案例、互动、探究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思政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课程。长期以来,思政课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显性和隐性教育功能,注意挖掘当地特色教育资源,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学习活动,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注意挖掘其他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加强学校管理的配套改革,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而使思政课教学绽放出新的改革动能和创新活力。

基金项目:该文入选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策略研究CIE210185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