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靳敏


在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化进程引发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的提出展现出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反思与超越。这一理念不仅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更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逻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理论逻辑深植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哲学土壤与思想脉络之中。这一理论逻辑既传承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又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维,构成了系统而严密的理论体系,为当代中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价值指引。

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历经数千年演进。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蕴含深刻的生态智慧:在《周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的宇宙生成论中,自然被赋予了本体论意义;儒家孔子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生态伦理,孟子主张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倡导有秩序的生态和谐;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命题,认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将道德修养与自然认知统一于的哲学范畴;道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庄子所言物化境界,主张超越物欲,实现物我合一。

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经历了从敬畏顺应征服改造,再到和谐共生的变化,理念由天人合一演进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们往往在常态下难以察觉其重要性,一旦破坏则难以恢复。当人类秉持合理利用与友好保护自然的原则时,自然常以正向反馈回馈人类,表现为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供给与资源再生;反之,若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自然必将实施惩罚,且这种惩罚具有不可逆性和累积性。

2. 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观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未系统构建生态理论体系,但在其著作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的思想。他们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的重要命题,强调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关系,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警示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当人类以为通过征服自然取得了预期成果时,自然界往往会在后续展现出意料之外的反馈,将初步的胜利成果逐渐抵消。这种反馈,正是自然界对人类过度索取与破坏的报复

虽然人与自然存在对立的一面,但二者本质上是统一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不仅是人类依赖自然界,自然界还通过负反馈机制维系着与人类的动态平衡,是物物交换与生命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还以其独特的生态规律和资源再生能力,保障着物质交换的可持续性。而人通过劳动实践从自然界摄取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这种物物交换不仅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还促进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了生命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与自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1. 以倡导科技创新为先导,推动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其发展方向和应用方式应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既可以为人们带来社会繁荣,又可能带来一定的社会风险。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将尊重自然规律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提。科学技术的绿色化转型,本质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回归与实践修正。现代绿色科技体系,如可再生能源技术、循环经济模式、生态修复工程,均以能量守恒、物质循环等自然规律为理论基础。

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方式的革新,其核心在于突破既有生产关系的束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融合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新质生产力形态,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突破传统创新理论的局限。其体现在知识、数据、算法等非物质要素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其则体现为对自然资源的替代效应与增值效应。恩格斯自然观中的系统思维为此提供了新的视角,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效率的提升,更要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不仅要追求算法的优化与算力的提升,还需关注其能源消耗与数据安全问题;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应结合区域生态承载力,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2.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要求表明推动绿色发展要求摒弃传统经济发展中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实践中,这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中国通过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能源结构转型,构建起光伏发电、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储能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正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全面过渡,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在风能、太阳能及储能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中国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治理方面取得突破,如通过构建智慧监管平台和数字化执法体系实现环境治理精准化。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还需要制度创新的保障。在当代,应通过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的生态责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区域间的生态利益。这些制度创新能够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还需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全球环境治理的经验,参与制定绿色发展的国际规则,推动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核心命题。为了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深刻认识到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并学会正确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同时,我们还需要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路,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确保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在全球化条件下,生态危机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生存问题。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国际科技地位;顺应时势、把握机遇,积极强化与世界各国及地区的交流协作,主动投身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进程,充分利用科技全球化浪潮,引进提高资源利用率或绿色环保的高新技术,推动双循环经济格局发展……在加强科技发展与交流合作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嵌入全球科技治理框架,实现从技术引进吸收到标准输出引领的范式转换,最终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达成科技进步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