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乡村人口空心化的生成机制与破解路径研究——以滕州市为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中正 张皓 刘英豪 刘潇微 李兵 张文雅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人口流动原因的重要理论是推拉理论。博格(D.J.Bague)认为,拉力是指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而推力是指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而约瑟·(E.S.Lee)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时补充了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以上因素的价值判断等中间障碍因素,即人口流动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是 乡村人口空心化的概念与内涵问题方面,周祝平(2018)与刘彦随(2010)较早指出乡村人口空心化是一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使得农村的总人口有所下降,同时在农村剩余人口中,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的占比较大的现象。陈坤秋(2018)等以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分析农村人口空心化内涵的观点。

二是 乡村人口空心化的形成机理方面,推拉理论常被学者作为分析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原因的理论基础。郑殿元(2019)等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驱动力系统包括农村内部推拉力以及城市引力和阻力构成的推拉力。

三是 乡村人口空心化带来的乡村发展困境方面,许佳君与张梦(2020)、杨春华与姚逸苇(2021)、胡小武(2023)补充提出三重空心化陷阱”——人口流失导致产业凋敝、文化断代、公共服务萎缩。

四是 乡村人口空心村的治理方面,韩占兵(2023)以美日法三国的经验为借鉴,提出了加强政府主动作为、保障农业生产水平以及通过劳动力代际更替等缓解农业主体弱质化的途径。

乡村人口空心化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形势出发开展的。研究表明,城乡二元结构是乡村人口空心化形成的主要因素,造成了乡村振兴的主体缺失、农村产业发展潜力不足、村民自治弱化等问题,为部分县域和县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挑战。滕州市作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强市,其乡村人口空心化具有一定典型性,理性认识其人口流失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剖析其人口空心化的生成机制,在借鉴美、日、德等国家乡村人口空心化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差异化的破解治理对策,可以为资源型城市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二、滕州市乡村人口现状

滕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其常住人口为1574648人,其中乡村人口63721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乡村人口减少了182976人。乡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减少,导致农业劳动力结构老化,农业生产面临谁来种地的困境。

三、滕州市乡村人口空心化的生成机制

(一)外部拉力机制

一是 经济性拉力。首先是非农收入与务农收入之间的差距大。根据2023年滕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数据得知,滕州城区制造业平均工资4870/月,远远高于农村务农收入;其次是城市较多的非正规就业机会。根据2023年滕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数据得知,城区灵活就业(如外卖、快递等)对低技能劳动力吸纳率年增15%

二是 社会性拉力。首先表现为城乡之间教育与医疗服务的落差,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乡村家庭实施移民, 三甲医院可达性带来了老人跟随子女的城镇养老模式;其次表现为乡村归属感下降,城市通过商业综合体与数字媒介重塑价值认同,降低了中青年群体的乡村归属感。

三是 空间性拉力。首先表现为交通便捷化缩减了城区与乡镇的通勤时间,使得人口迁移的心理成本有所降低;其次表现为万达、吾悦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的数量增多,形成消费主义拉力

(二)内部推力机制

一是 经济性推力。首先来自土地碎片化与收益递减,滕州户均耕地仅3.2亩(2023),粮食种植年收益不足2万元;其次来自乡镇乡村非农就业不足:乡镇企业以煤炭配套产业为主,受环保限产政策的影响,乡镇企业萎缩使得就业容量十年下降23%2013—2023年)。

二是 社会性推力。首先来自乡村教育与医疗等公共服务不足,因乡村学校的撤并导致留守儿童需赴镇区就读;其次是传统乡村文化认同弱化,青年群体对农耕文化的疏离感、传统节庆仪式传承度下降等使得传统文化断层加速显现;此外,在乡村治理体系方面,因基层组织老龄化、学历低导致乡村数字治理覆盖率低。

三是 环境性推力。主要来自滕州北部石灰岩山区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同时,采煤沉陷区的宅基地开裂等问题强化了村民的搬迁意愿。

(三)突变力机制

一是 政策干预突变力。例如,行政区划调整政策,会触发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合村并居工程和宅基地退出补偿政策,会起到诱导农民集中居住、加快自然村的消失速度的作用。

二是 市场冲击突变力。例如,煤炭产业的衰退使得原相关就业人口离开矿区而流向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拼多多等平台等电商渗透使得农产品销售半径扩大,使得种植农户向物流枢纽聚集。

三是 突发异常突变力。例如,滕州市北部山区部分农户因气候异常而弃耕进城。

滕州市乡村人口的空心化是以上三重机制叠加的结果:传统推拉机制是主要动力,而突变力显著加速了人口空心化的进程。三力叠加在系统解构乡村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同时,影响了乡村治理架构与传统文化的传递,进而加剧了乡村人口空心化程度。

四、基于国际经验的差异化乡村人口空心化破解路径

(一)提升向心力:借鉴美国经验,增强市场驱动力量与增权赋能

一是 在处理闲置宅基地方面,可以借鉴加州农地保护模式,发展土地银行 + 土地超市相结合的模式。土地银行注重土地流转的金融服务和长期规划,通过整合、存储和贷出土地资源,为 土地超市提供稳定的土地资源供应。 土地超市强调土地信息的公开透明、交易的便捷高效,有助于土地银行的 土地资源快速、合理地流转到需求者手中。这一过程中可以引入社会资本,但需要规范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

二是 在响应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注重对乡村进行科技赋能。例如,建立数字农房管理系统,对宅基地使用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借鉴美国农业部(USDA)的“4-H青年发展计划,重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数字化技能与生态农业技术,使1名新职业农民可抵多名传统农民;通过农机补贴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推动大农场经营,进而促进粮食单产提升。

三是 在产业振兴方面,围绕滕州粮食、马铃薯、畜禽养殖三大产业发展特色种养业、特色加工业及特色文旅业,创建农业产业强镇。例如,借鉴爱荷华州大豆产业链模式,发展马铃薯初级产品向提升附加值休闲食品再向文旅产业发展的模式,来创建乡土产业名品村,通过市、镇、村联动发展,从而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二)弱化推动力:借鉴德国经验进行村庄空间重构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 借鉴德国经验,对于偏远村转型生态保护区,进行村庄转型。例如,滨湖镇可依托红河湿地,开展乡村微改造, 转型为民宿集群、养老社区、艺术村等来激活该区域经济。

二是 借鉴德国生物经济经验,发挥滕州市作为2023年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的优势,积极利用玉米秸秆生产可降解包装材料。

三是 按德国城乡等值化标准,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例如,可以采取城区医院、学校在乡村设分支机构等方式,增强教育与医疗在乡村的覆盖度。

(三)应对突变力:借鉴日本经验,注重法律保障与财政支持

一是 参照日本《过疏法》制定相关条例,由市级财政每年安排土地出让金的10%~15%用于定向支持空心村建设;给予捐赠用于空心村治理项目的企业30%~50%所得税抵免。

二是 完善人才回流制度,参照日本地域振兴协力队,通过给予创业补贴(5万元/人)和宅基地优先使用权的方式,招募新乡贤回村。

三是 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弱化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注:本文为临沂大学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乡村人口空心化的生成机制与破解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202410452476)的结项成果,指导老师:姚丽莎,项目成员:李中正、张皓、刘英豪、李兵、刘潇微、张文雅。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