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蒋婷婷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宝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本文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要文献和档案、革命遗址和纪念馆等资源,深入挖掘其教育价值;同时,研究将这些资源有效融入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校外实践以及媒体网络传播的策略,强调爱国主义教育需突破课堂局限,通过社会参与和公益活动实现历史资源的实践转化,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主要类型

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要文献和档案、革命遗址与纪念馆等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资源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挖掘

要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教育价值,其重点是对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和重要文献及档案进行深度挖掘,并要关注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抗争精神和国家独立意识。例如,鸦片战争和五四运动,既体现了时代背景又展现了民族气节。对杰出历史人物进行挖掘,则需要深入到他们的思想情怀和行为动机中去,不能局限于事迹的陈述上,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精神内核的揭示。例如,林则徐、邓世昌、李大钊等这类人物,他们承载着家国情怀。与此同时,许多重要文献和档案也记载着各个时期抗争的过程,是记录历史的活化石,成为恢复历史真实和传达精神价值的主要媒介。

三、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利用

从现实教育来看,有效运用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资源的关键是要把内容系统纳入各种教学和传播场景之中,做到价值引导和情感激发相统一。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时,要凸显历史事件和人物精神内核,将爱国主义思想内化为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校外教育中,以革命遗址和纪念馆为载体进行沉浸式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代入感和认同感;各种媒体和在线平台为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如电影、纪录片和短视频等,这些都能广泛地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结束语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如课程设计、实践活动以及媒体传播等,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的价值,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未来的教育应更加注重将历史资源与现代教育形式相结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延伸,助力民族复兴。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