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数智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王心甜

随着数智时代的全面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重塑了社会生态,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与蔓延。本文深入剖析了数智时代的特征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紧密关联及其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潜在影响。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精准化、个性化的信息推送,严重冲击了大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削弱了其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时,这一思潮还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在数智时代的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各种观点和思潮层出不穷。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借助网络平台,通过精心包装的翻案或故弄玄虚的缅怀等手段,质疑和否定历史定论,从而引导大学生对历史产生错误认知。这种错误的历史认知,进一步会导致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混乱和迷失。他们可能会开始怀疑一切,包括社会的公正性、道德的约束力等,从而陷入一种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泥潭。历史虚无主义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历史观。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是文化传承的根基。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试图通过歪曲、篡改历史事实,来否定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历史的尊严和价值,更导致大学生在看待历史问题时出现偏差,他们可能无法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对历史产生厌恶和排斥的情绪。这种错误的历史观,无疑会阻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冲击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通过否定或篡改历史事件、人物和评价,对历史的客观性进行质疑,甚至提出颠覆性的历史解读。这些观点在数智时代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迅速传播,对大学生的历史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当这些被歪曲的历史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统历史观念发生冲突时,学生可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历史的真实性,也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大学生在接触到这些被歪曲的历史信息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历史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容易被误导,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

历史虚无主义还常常打着揭秘的旗号,宣称自己掌握了被官方掩盖的真相,以此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这种所谓的真相往往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历史叙述大相径庭,使得大学生在面对这些相互矛盾的信息时感到困惑和迷茫。长期下来,不仅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可能使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了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冲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对教育方式方法的挑战

数智时代的互动性特点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革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正面的、积极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再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数智时代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在辩论中明辨是非,增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数智时代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面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在面对数智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他们应该深入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数智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充分利用数智时代提供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结论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详细的探讨和分析,揭示了其在多个层面产生的影响。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和方式。数智时代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历史观和国家观,更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构成了威胁。同时,它也要求我们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以便更有效地应对这种挑战。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