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非遗保护视角下傩戏的活态传承与传播创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蒋全

引言

傩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信仰与文化记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傩戏面临观众流失、传播乏力、技艺断层等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傩戏的生存现状,结合国内外非遗保护案例,探讨其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傩戏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受众老龄化、商业化冲击及传播方式单一等方面,而同类非遗节目的成功经验表明,创新叙事、技术赋能、跨界融合及国际传播是推动傩戏活态传承的关键策略。本文结合具体数据与案例分析,提出傩戏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案,以期为非遗保护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傩戏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第一,傩戏的起源与艺术特征。傩戏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巫傩祭祀,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江西等地。其表演形式独特,以木雕面具、傩舞、咒语和古调唱腔为核心元素。例如,贵州德江傩戏的面具雕刻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角色造型涵盖神灵、鬼怪、历史人物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第二,傩戏的社会功能与文化认同。傩戏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民间信仰的载体。在贵州黔东南地区,傩戏至今仍是祭祀、祈福、驱邪的重要仪式。据调查,当地70%的村民认为傩戏是守护村落平安的精神支柱。此外,傩戏的唱词和表演内容往往蕴含着道德教化功能,如《孟姜女》《关公斩妖》等剧目,传递着忠孝节义的传统价值观。

傩戏的生存现状与传承困境

第一, 受众老龄化与年轻群体认知缺失。目前,傩戏的观众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人群,年轻一代对其认知度极低。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仅有12%的受访者了解傩戏,而超过30%的人误认为傩戏源自日本。剧场表演的上座率不足20%,而线上传播(如抖音、快手)的碎片化内容难以传递傩戏的文化深度。

第二,传承人断层与商业化冲击。傩戏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据统计,贵州傩戏国家级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年轻学徒因收入低(月均不足3000元)而难以坚持。部分傩戏演员为谋生转向直播带货,导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

同类非遗节目的启示与傩戏传承发展策略

第一,构建冲突性叙事,引发社会关注。叙事逻辑的转型:从宏大叙事到真实记录。传统非遗节目如《寻找手艺》以纪实手法展现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态,引发广泛共情。傩戏可借鉴此类去滤镜化叙事,如记录年轻传承人如何在经济压力下坚持学技艺,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节目可聚焦傩戏的现实矛盾,如传统与现代,记录年轻传承人尝试将傩舞融入街舞的整体过程;生存与传承,展现傩戏演员在直播带货与坚守技艺之间的挣扎。此类内容已在《传承进行时》中验证了效果,节目播出后,景泰蓝技艺的关注度提升40%

第二,创新传播形式,拓宽受众边界。技术赋能的创新,从视觉奇观到文化共情。如《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微距镜头展现文物修复细节,让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工匠精神。傩戏可通过短视频平台,在抖音、B站发布幕后花絮,如面具制作过程等。开展沉浸式体验,与携程等平台合作推出傩戏盲盒旅游路线,游客随机参与傩戏活动。类似项目在苏州昆曲推广中实践,使得年轻游客增长35%

结语

傩戏的活态传承需在保护核心技艺的同时,拥抱现代传播手段。通过冲突性叙事、技术赋能、跨界融合及国际传播等手段,傩戏有望从濒危遗产转变为活态文化。未来可进一步探索非遗+元宇宙”“社区参与式保护等新模式,为傩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傩戏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其活态传承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保护和发展,更是对民族精神根脉的守护。非遗的存续不能仅依赖静态保护,而需在动态创新中重建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连接。从构建冲突性叙事激发共情,到技术赋能拓宽传播边界,傩戏的突围实践印证了非遗保护的深层逻辑,即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将其束之高阁,而在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时代土壤中持续生长。

未来的傩戏或可超越遗产这个单一身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媒介。当面具下的吟唱化为数字世界的互动叙事,当傩舞的鼓点与时代的脉搏共振,这一古老戏剧便完成了从博物馆展品生活参与者的蜕变。非遗保护的终极意义,或许正在于让传统文化始终回答一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如何前行。

(作者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