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抗战时期党的妇女动员逻辑探析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周娜

抗战时期的妇女动员是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力量的重要实践,其动员逻辑植根于救亡图存和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从历史实践来看,这一动员逻辑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革命实践深度结合的产物。以下从理论建构、实践形态、历史意义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解放是社会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推翻私有制、实现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理论认知为妇女动员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为指导,认识到妇女是抗战的重要力量,只有动员妇女参与抗战,才能实现民族解放和妇女自身的解放。

二、实践形态:妇女在革命中的军事与社会角色

1. 直接军事参与——从辅助到主体的跨越

抗日战争时期,妇女通过情报传递(如小脚侦缉队等)、地雷战、地道战等形式参与敌后斗争。例如,长征中,贺子珍等女战士不仅随军作战,还承担伤员救护、物资运输等任务,其马背医院模式成为人民军队后勤保障的重要经验。

2. 后方动员——生产与支前的双重使命

在经济生产方面,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妇女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主力军。例如,山东根据地妇女通过纺织生产支援前线,在支前服务方面,沂蒙红嫂群体用乳汁救伤员、送子参军、缝制军鞋,将家庭空间转化为革命战场。

3. 文化动员——场外和场内的意识觉醒

通过话剧、歌舞等文艺形式,深入农村、城市社区进行演出。例如,著名的抗战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激发了广大妇女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组织妇女抗战团体成员、进步人士等深入基层,向妇女群众宣传抗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讲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发妇女的抗日斗志,使广大妇女深刻认识到抗战与自身的关系,激发了她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使她们积极投身到抗战的各项工作中。

三、历史意义:妇女参与抗战的作用和影响

妇女的广泛参与打破了传统战争中男主外,女主内”“男性主导的格局。妇女通过参与经济生产和参政选举,提升了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例如,根据地妇女在土改中获得土地所有权,推动了家庭权力结构的平等化。此外,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展现的妇女动员智慧,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妇女解放提供了经验借鉴。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课题抗战中的家国情怀评山东梆子现代戏《徂徕山花》L2024Z05100192

泰山学院博士启动经费项目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动员研究101023S24011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