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婷婷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更加便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干随自己心愿的事。人类社会逐步走向由数字技术导致的“单向度社会”,人类主体性弱化,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人”。在情感方面,表现为情感数据化、情感依赖化以及情感表层化。
情感既是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其核心要素。通过情感的互动和反馈,个体得以形成和维持多样化的社会关系。
首先,技术对情感领域的侵入正不断加剧情感数据化倾向。以人工情感研究为例,其本意是通过模拟人类情绪来优化人机交互体验,让机器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然而,这项技术背后所依托的情感本质上不过是标准化的情感模块。当算法凭借强大的运算能力精准预测并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浮现出来:真实且复杂的人类情感体验被粗暴地简化为冰冷的数据模型。那些蕴含着创造性张力的否定性情感,如痛苦、矛盾、孤独等,在技术的“雕琢”下失去了原有的力量,渐渐消散。情感数据化状态下,个体的情感影响力也经常被量化,表现为点赞数量、评论数量、粉丝数量等。这促使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在情感交流领域难免不受这些量化指标的影响,人们更容易陶醉于来自良好量化数据的虚假美景之中。
哲学家韩炳哲指出,这种“肯定暴力”消解了他者的否定性,人们沉溺于被认可的幻觉,逐渐丧失批判能力,沦为自恋的“功绩主体”,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与此同时,不少人渴望提升自身在社交平台上的曝光率、增强吸引力,于是在社交内容的策划以及互动形式的选择上,倾向于刻意迎合大众口味,落入俗套,或者刻意求新、博人眼球,结果真实的内心情感却被埋没,难以得到真切的表达。
其次,技术对情感领域的侵入正不断加剧情感依赖化倾向。当下,个体越发依赖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各类平台与工具开展社交互动,寻求情感寄托。例如,不少人将AI聊天机器人视作亲密无间的真实伙伴,在享受其带来的沟通便捷性的同时,出现了个体的社会交往能力逐渐退化,曾经擅长的深层次、面对面交流的技能日益生疏,与之相伴的交流欲望也一并减弱。长此以往,孤独感与社交隔离如影随形,个体间社会关系愈发流于表面,情感联系愈发松散,社会凝聚力也因此受到冲击,难以维系原本紧密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随着人们与机器交流频次的持续攀升,又引发了另一层面的隐忧。人际交往中的他者伦理意识如同被稀释的溶液,愈发淡薄,取而代之的是工具理性等思维方式和行为惯性大行其道。人们越来越沉溺于虚拟交流营造的舒适区,现实交往的空间被不断挤压、塌缩,曾经强韧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如今变得脆弱不堪,无疑都在向我们警示数字技术蓬勃发展背后潜藏的隐性危机,若不加以重视,人类社会的人文温度恐将持续降低,陷入更深的情感与社交困境。
最后,技术对情感领域的侵入正不断加剧情感表层化倾向。人们获取情感的方式无非就是向内和向外两个方向。从外部获取情感的维度来看,在数字时代的情感互动模式下,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开展快速、浅层次的交流,而非花费时间进行深入的情感沟通与思考。例如,“微信红包拜年”现象:春节时用户通过发送红包表达祝福,替代了传统书信或面对面交谈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传递,将亲情、友情简化为数字金额的攀比或社交仪式的完成。这种浅表化的情感联结,使得人际纽带更易变得脆弱,难以构建持久且深厚的情感联系。情感的商品化还催生了“情感消费主义”心态,让人们习惯追求即时的情感反馈与满足,导致情感联结呈现表面化、短暂化倾向,缺乏长效的情感维系机制。
尽管人们在数字平台上拥有众多“朋友”或“粉丝”,但真正能够分享深层情感并提供支持的关系却寥寥无几。深度关系的匮乏,最终会造成情感层面的孤立与疏离。从内部获取情感的维度来看,人们越沉迷在“快餐化”的文化之中,“快餐化”的情感获取可能削弱传统的情感连接深度。各类短视频平台凭借算法推荐,为用户推送海量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娱乐性的内容。用户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笑声不断、惊叹连连,看似沉浸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实则多是被瞬间的感官刺激所吸引。这些短视频往往时长有限,难以完整、深入地讲述一个故事或传递一种复杂情感;用户的情感投入只能停留在短暂的欢愉、新奇之上,无法深入探究背后的深层意蕴。
从整体来看,数字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为人类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便捷,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却悄然推动人们步入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社会”,成为情感层面“单向度的人”。这种单向度生存状态在情感领域集中表现为数据化倾向、依赖化倾向与表层化倾向。而且,数字技术进步背后潜藏的情感隐性危机更需引起重视——若对此缺乏足够警惕,人类社会的人文温度将持续降温,陷入更深层的情感疏离与社交困境。因此,我们必须警惕数字技术对情感世界的单向度塑造,守护人类情感的多元维度、本真质地与深层联结,避免在数字浪潮中沦为情感体验单一化的“单向度存在”。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