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全程情景模拟在工作分析课程教学中的设计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龚尚猛

《工作分析》是一门实操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在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工作分析相关概念和术语有所认识之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开展这项工作,就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很难有机会带着学生到企业去做具体的工作分析,只能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对这项技术的理解。作为一门工具类课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是教学的目标,因此运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进行教学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具体到《工作分析》这门课程,我们将这种模拟做成全程和体系化的形式,即全程情景模拟式教学。

情景模拟是指在某一指定的地点,通过对现实的某一现象的模拟性表演和重复,来实现对问题和活动的还原,其目的在于让参与者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加深其对该项活动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该方法能较好地运用于体验式教学之中,对讲解工作分析信息收集的方法十分有效且可行。从效果上分析,课堂上学生亲身体验工作分析信息收集方法的实施过程,能够近距离观察各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要求,从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这些方法;从可行性来讲,工作分析信息收集的几种主要方法,大多是对动作、行为的模拟,对设备、技术、环境等要求较低,因此在课堂上进行是可行的。根据《工作分析》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我们在采用情景模拟方法时,不应局限于工作信息收集方法的训练和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工作分析这一工具,我们采用全程模式,具体来说,本文论述的全程情景模拟中的全程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内容涵盖了工作分析这一工具的理论基础、操作方法以及结果运用等各方面,全面详实呈现该工具所涉及的知识全景;二是实践练习的课中模拟按照工作分析的四阶段流程进行全景练习,中间涉及的任务主要有工作分析计划书的制定、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的编写、工作说明书的编辑;三是在工作成果应用阶段,通过工作宣讲对所分析的工作进行全景展示。也就是说,工作分析的成果不仅能描述该工作的历史发展和产生背景,也要阐释最新技术和内容。此外,还要描绘该工作的未来发展与前景,对关注该工作的人起到全方位的指导作用。

为了推动《工作分析》这门课程的全程情景模拟化教学,我们做了如下设计:整个课程学习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教师讲授、学生实践练习和师生互动问答。教师讲授板块按照内容体系的三大部分——理论、方法及运用进行课堂教学,强调学员对工作分析这一工具的理解和认知,力争通过展示工作分析这一工具的价值和特点,激发学员对该工具的兴趣;而学生实践练习部分,是全程情景模拟教学的重点。首先,从学习方式上,开课之初要进行学员分组,小组人数一般以5—6人为宜。人数太多,容易出现搭便车和浑水摸鱼的情况,影响学习效果;人数太少,不利于集体性分工和协作,资源也会相对偏少,实践产出质量难以达标。其次,在时间安排上,主要集中在课后时间,以分期作业的方式推动学员有计划地进行,但一定要留10%—20%的时间在课堂上完成,目的是便于进行课堂集体性讨论以及教师点评和引导。再者,在内容安排上,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作业:一是工作分析计划书的制定,这是整个工作分析活动的起点和准备阶段;二是访谈提纲或调查问卷的编写,这是工作信息收集的技术性工作,也是工作分析活动实施阶段的内容;三是工作说明书的编写,这是工作信息的处理和编辑;四是工作宣讲PPT的制作,这是工作分析成果的运用,用于职业规划设计以及职业发展分析等。此外,在学员实践进度的安排上,强调先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这也是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够将知识和学生的实践问题结合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情景模拟只是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性工具来使用。因此,情景模拟的效果和真实度等并非我们关注的重点,只要模拟活动能够完成,基本展示活动的一般内容即可。此外,课外的准备非常必要。一方面,老师要根据需要事先确定好一些活动主题;另一方面,学生必须根据老师的要求在课外提前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学习,这样才能避免因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素材缺乏而导致教学活动效果低下。再者,采用全程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由于课堂分为课上和课下,所以一定要在课程考核中明确课下学生活动的价值和评分占比,即可以提高学生课后作业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如此才能保证课上课下活动的一致性。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情景模拟只是工作分析信息收集方法中可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需要根据各自学生培养的目标和计划进行灵活选择和实施,以此共建工作分析课堂教学的方法宝库。

(作者单位:嘉兴南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