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山
新质生产力代表当下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能够以重要社会需求或重大技术突破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夯实经济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忽视产业规律和自身条件盲目推动,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内蒙古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良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市场空间,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内蒙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早日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赛道,注入了新动能。
一、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内蒙古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模式和新理念,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以能源产业为例,内蒙古积极推进能源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68.1%,较2015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在化工产业方面,内蒙古通过探索现代煤化工与绿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耦合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技术研发和工业化应用,已形成以鄂尔多斯市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核心发展区和以乌兰察布丰镇工业园区、赤峰元宝山工业园区为主的特色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区发展格局,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之一。在农牧业领域,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互联网融合应用,通过选品种、保耕地、建基地、促推广、树品牌,不断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营,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新兴产业领域如今已经成为推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内蒙古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煤炭等资源,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和现代煤化工等清洁能源产业。如今,新能源装机在全国率先突破1亿千瓦,外送新能源电量位居全国第一。同时,内蒙古还积极布局氢能产业链,建成多个绿氢项目,如蒙新集团在赤峰市打造的150万吨绿色氢氨项目首期工程顺利投产。在数字经济领域,和林格尔新区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大数据产业基地之一,截至2024年底,内蒙古算力总规模达到9.4万P,其中智算8.7万P,位居全国第一。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未来产业积极布局
发展未来产业对于内蒙古来说是塑造新优势、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也是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的必然选择。2024年,内蒙古通过加快布局低空经济、新材料等产业,启动实施一批相关领域重大科技“突围”攻关任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在新材料领域,加大对高性能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和生物材料等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材料产业向高性能、多功能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一)推进科技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围绕产业链的关键技术薄弱环节,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聚集优质资源形成合力攻关,扩大产业链竞争优势。二要强化创新应用转化能力。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创的技术攻关机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确保科研成果从走出实验室到形成商品化再到实现产业化的有效衔接,打通从样品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三要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发展。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进产业数字化,让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增强传统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二)推进产业出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一要发挥绿电优势,壮大绿色能源产业。聚焦电价敏感度高、绿电偏好度高、负荷柔性度高、产业耦合度高的企业强化招商,延伸铝镍硅新材料、绿色化工等产业链条,确保生产过程清洁、资源循环利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传统能源产业绿色转型、高端发展,探索完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二要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绿色服务业。推进传统服务业数字化、信息化,降低市场要素投入,打造绿色服务产业链,在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中实施绿色监管,确保服务产品绿色化。三要引导资源集聚,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强化绿色融资支持,探索建立绿色贷款评价指标体系,对低碳环保型项目给予贷款优惠和倾斜,培育绿色投资取向。
(三)推进人才焕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要畅通人才培养机制。围绕本地重要战略产业及产业链,科学设置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学科,优化教育布局,加强区内外相关院校合作,订单式为企业培养技术性人才。二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探索在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领域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有效结合,探索搭建研究中心、实践基地等,推进产学研合作。三要完善人才服务机制。 在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具体政策支持,增强人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努力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生态,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作者单位:中共通辽市委员会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