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欣
目前,不少高校或新闻单位专门设置了新闻写作理论与实务的专业和课程,用以提高在校大学生和新闻工作者的整体新闻写作理论与实操水平,帮助他们学会新闻写作这门课程和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对于新闻记者、编辑等专门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新闻的“写作”是一个独立创作、独立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探索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储备、眼界学养、人生阅历等,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写作功底、写作能力、写作技巧等。因而,新闻写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全局性和统筹性,特别是对于新闻写作人员来说,新闻稿件、新闻作品的撰写(包括修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思辨性和逻辑性。可见,新闻写作能力是一种“拿笔杆子”和“用笔杆子”的特殊能力,要求新闻写作者具备较强的文字综合能力和统筹布局能力,对新闻素材及各类信息能娴熟运用、熟练调度。
一般而言,新闻写作专业或领域主要研析和钻研的对象是新闻作品的写作原理、写作规律、写作技巧、写作手法、写作思维、写作范式以及其他相关的写作基础知识(比如传统历史与文化知识、中西方文学与科技常识、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中外主要社会思潮及流派),同时还包括相关理论知识、基本常识、情感体验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外交等方方面面。可见,新闻写作不是一个“纯技术活”——“机械化”“程序化”的概念或范畴,哪怕现代高科技、黑科技的加持与赋能以及人工智能AI的大量出现和广泛应用,依然不可能完全替换或取代“人”,尤其是老练的成熟的专业的新闻记者进行的专业、专职的新闻写作,包括新闻写作思维及理念、新闻写作工作及任务、新闻写作活动及实践等高等级的人类智力活动及思维能力。譬如,最近流行的ChatGPT软件功能虽然很强大、效果也很显著甚至在某些方面领先于人类,但就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来说,通过智能软件撰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或者学术文章貌似“完美无瑕”、看似“无懈可击”,实则充满“去人工化”的味道。
由某种程序(软件或APP)“瞬间”制造出来的文字(计算机代码)往往带有机器思维的特质以及程序语言的印迹,并且可以如法炮制、无限复制。当然,它表明人工智能系统及其数据分析(大数据运行)能力非常之强大,代表这种计算机叠加AI的技术手段及其应用对某一社会问题、现实问题、学术问题、理论问题的综述能力、梳理能力、归纳能力、阐扬能力、逻辑能力、推理能力等强于常人甚至强于专业人士、资深人士,但是人类尤其是专业新闻记者、编辑(包括诗人、作家、秘书)的抽绎能力、想象能力、矫正(纠错)能力、反思(反馈)能力是机器或软件替代不了、战胜不了的。模拟终究是模拟,而不是取代;接近终归是接近,而不是超越。新闻写作这项工作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新闻写作能力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获得的,需要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集中训练,需要长期地钻研与求索、思考与探析(包括想象力),需要不断地“磨笔头”“练笔力”。总而言之,要想撰写的文章、发表的作品笔力千钧、力透纸背,这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达到的,要求理论水平要高、知识储备要多、眼界格局要广、学术涵养要厚;要想精心构思并写出打开心扉、启迪智慧以及洞察世事人情的新闻作品,要探索写作奥妙、发现写作规律、抒发写作情怀、履践写作理想,包括基本的知识储备与构成、文化素养与文学常识、道德与法律知识、写作心路及情感历程等。
对于当代新闻传媒业界及学界而言,没有新闻写作的技巧改善与新闻写作素养的提升,幻想单凭纯技术性的“东西”和纯机械性的“机器”就想完成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即便如法炮制、以假乱真,也必然会降低或削弱新闻稿件、新闻作品的政治思想价值、新闻事实的意义以及新闻报道的主导作用、引领功能、教化作用,尤其是难以真正体现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思辨性、学理性、情感性,难以真正展示“人”的因素。由AI人工智能完成的新闻报道、新闻通讯、新闻信息、新闻宣传容易显得很无力——新闻故事会平淡、新闻消息会暗弱、新闻评论会苍白,从而丧失对受众的亲和力和感化力、减少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和吸引力乃至于失去其本身价值。要想切实提高新闻写作能力,还是要老老实实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在创作活动中提升。总之,在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中,AI可以成为重要的辅助工具,但专业新闻写作的不可替代性依然稳固。只有坚守人类的主体性,充分发挥AI的技术优势,才能构建一个既高效又富有温度的新闻传播生态。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