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浅析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以大学语文为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张艳秋


    摘要: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问题,学生甚至任课教师对学科的价值定位不清晰,忽略其重要性,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整体质量水平。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索来应对公共基础课程“被边缘化”问题。

    1.强化需求分析,职业元素精准定位学生诉求

    将思政元素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是最首要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还要关注自身的软素质能力建设。教师首先要注重识别学生的学习诉求,强化需求分析,识别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诉求、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等,挖掘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职业道德、职业标准与素养等作为切入点,将课程思政和专业相结合,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价值,促使他们主观摆正态度,认真学习并有意识、有目的地提升自己的软素质,强化自身的通用能力。例如,在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说服与拒绝》时,教师将高频发生的问题“付费的景点我不去”的场景引入课程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2.改善教学设计,爱国元素促动学生主动配合

    思政元素要注重从始至终地融入教学设计,从而促动学生主动配合。在高职院校,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往往目标清晰具体,很多教师也能够注重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甚至引入与专业相关的实例,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完成课程思政的融入。但是,在完成教学以后,却发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配合的态度并没有达到预期,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过于传统,而课程思政的融入也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不够系统,也很难让学生很好地配合。所以,必须结合课程思政来改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全流程、全内容都应有明确的思政元素引领或融入。例如,教师在为海乘专业的学生讲授《听听那冷雨》时,让学生扮演往返大陆邮轮的海乘小组成员,与余光中对话,以创新性的方式完成课文的教学,从而达到思政元素的融入目标。

    3.深化内容开发,道德元素有效对症学生痛点

    思政元素必须与内容相结合。在强化思政融入公共基础课程过程中必须注重深化内容的开发,要科学对症学生的痛点,知道学生在哪里存在问题,到底为什么会存在问题,明确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这一问题和解决这一问题,进而从这个问题出发,联合思政元素,将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能够很好地促使学生掌握课程文本的内容,同时也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例如,教师在为幼托专业的学生讲授《孔子论孝》时,实施翻转课堂,让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师,以本课的内容来作为核心,表演如何教幼儿园小朋友学习孝悌之道,传承中华美德。学生在精心设计和反复练习的实践过程中,保障了学习效果,而课程思政的目的也达成了。

    4.优化实施方案,敬业元素吸引学生参与执行

    思政元素不能仅仅融入教学设计中,还要落实到教学实施方案之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优化实施方案,确保方案能够可落地、可执行,这样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不断地促使学生能够越来越喜欢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在为电商相关专业的学生讲授《项目八——说话》部分内容时,展示了大量的京东客服的沟通案例,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现场展示,教师同步指导和纠正,并导入敬业元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岗位的责任意识,奠定敬业的思想意识。

    5.量化评价体系,思政元素助力学生自我认知

    思政元素同样也是量化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强化自我认知。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闭环管理中很关键的部分,但是很多公共基础课往往只关注素质素养的提升,没有相关量化的评价指标。因此,课堂教学究竟是否已经达到了相应的目的是很难进行识别的,而量化的评价体系是能够助力学生加强自我认识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进步以及不足有了全面认知,就会知道自己的基本水平,找到差距点。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借助思政元素来量化评价体系,如在京东客服沟通的案例中,“敬业水平”的直观性的评价是反应层的评价;在翻转课堂中,论语内容讲授是否准确能够检测内容层的达标水平。

    总结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的落地需要学科教师持续地做好需求分析、改善教学设计、深化教学开发、优化教学方案、量化教学评价,深度剖析思政元素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闫新红.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 [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1,30 (03):1-4.

    [2]张丽丹.“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 (22): 83-84.

(作者单位:山东海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