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职教育 与企业数字化管理协同发展研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水球


    一、高职教育与企业数字化管理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一)契合乡村产业多元数字化转型需求

    乡村振兴需突破农业智能化、电商体系化、文旅品牌化等数字化改造。农业依赖物联网监测环境,电商需要对消费数据进行分析,文旅需要数字孪生技术。产业转型倒逼人才能力提升:从业者既要掌握作物生长规律、文旅资源特性等产业本质,更须具备数据建模、智能装备操控等数字技能。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重构培养体系,融入智能传感运维、区块链溯源等实战内容,加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传统农事管理向数据驱动型现代农业转型,为乡村产业数字化提供核心支撑。

    (二)强化人才实践与就业能力

    校企协同机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的数字化项目,积累下宝贵的管理经验,这是乡村振兴所渴求的“干中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电商运营领域的实践是个绝佳例子:学生全程参与用户画像分析、直播脚本设计、售后数据追踪等业务流程,职业素养自然水涨船高;企业也借此机会,将人才储备前移,实现了双赢。这种经历最可贵之处在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与定位。

    (三)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创新

    企业数字化转型重塑产业格局,推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持续演进。数字孪生、智能决策等前沿技术加速融入教学实践,如智慧农业课程中教师借助企业数字平台开展实训,指导学生调控作物生长模型。校企协同机制不仅能够优化课程结构,更能推动教师团队向复合型专家转型。校企联合研发项目使教师深度参与技术迭代,有利于产业案例即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起“需求传导-教学创新-人才输出”的生态闭环,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人才支撑。


   二、高职教育与企业数字化管理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搭建深度融合的合作平台

    传统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亟待突破,要以政校企三方共建的产教协同平台为载体,探索新型资源整合路径。行政主体需强化顶层设计效能,组建跨部门协同工作专班,明确产教融合年度实施路线图。高职院校须构建专业集群发展体系,围绕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布局特色学科,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精准对接。市场主体可通过开放智慧农业控制中心、电商数据中台等核心场景,构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矩阵。探索新型资源整合路径,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是关键突破口。政策供给、智力输出、场景赋能构成三维驱动模型,催生产教融合的生态化演进。这种机制创新打破传统要素流动壁垒,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的价值共创闭环,使人才培养规格紧密贴合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二)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定制化培养+项目化教学”双轨并行深刻变革了传统育人模式,需要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流程进行重构。产业界依据特定岗位需求擘画人才能力图谱;教育界则闻风而动,敏锐捕捉这一信号,迅速开发与之匹配的模块化课程资源包。以方兴未艾的智慧农业领域为例,可以灵活设置“智能装备操控”“农业大数据解析”“区块链溯源应用”等一系列课程模块。院校与企业携手组建教学团队:企业导师深度介入,执掌实践环节教学;学校教师则肩负理论课程传授。教学实践贯彻“项目驱动”理念,企业的实际数字化转型项目被巧妙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如在风起云涌的农产品电商课程中,学生全程深度参与,从最初的产品遴选、营销策划到如火如荼的直播运营,全程无缝对接,在实践中淬炼技能,深刻领悟用户画像解析、流量高效转化等核心能力。

    (三)完善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层动力机制亟待激活,这催生了“政策激励、资金扶持、评估督导”三位一体保障体系的构建需求。国家应尽快坚持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参与过程中的各项权益与责任;借鉴税收优惠政策的思路,考虑让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支出按一定比例抵扣所得税。乡村振兴教育专项基金应运而生,它的设立将有力支撑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实践教学环境改善等关键环节。构建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意义重大,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势在必行。企业对合作的满意度、学生就业质量状况、课程体系的创新程度等关键指标,都应纳入综合评价模型。同时,为了规范校企合作,有必要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那些未能切实履行人才培养责任的企业,应坚决取消其享有的政策支持。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携手企业数字化管理以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这紧贴时代发展的脉搏。校企双方协同发展进程中挑战重重,但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师资队伍的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夯实,才能为双方的共进注入活力。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因此涌现,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助力,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高等职业院校、企业及社会各界需在未来发展中凝聚共识:探索的步伐永不停歇,校企协同发展的范式需不断创新和丰富,这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地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