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真理之光永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回响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刘红

当全球财富排行榜前1%的富豪掌握着45%的全球财富这一现实摆在眼前时,当人工智能革命带来结构性失业隐忧时,当气候变化威胁人类文明存续时,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为破解当代世界难题提供着独特的思维钥匙。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不仅开启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更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锻造出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思想革命的破晓时刻

工业革命时期的曼彻斯特,烟囱林立的工厂里,14小时工作制下佝偻的童工身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生活图景。马克思透过商品交换的表象,发现“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的核心奥秘。在《资本论》中,他系统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机制: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实际获得的工资之间,永远存在着一个被资本无偿占有的价值差额。

唯物史观的创立彻底革新了人类对社会发展的认知方式。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倒转过来”,即从唯心主义的思辨转向对现实社会的物质分析,指出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英国宪章运动中的工人举起“面包与玫瑰”的标语时,这不仅是经济诉求的表达,更印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

 

二、穿透时空的思想棱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犹如现代版的“生产过剩危机”,华尔街的次贷证券化操作完美演绎了马克思预言的资本过度积累危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平台经济中的“数据劳工”现象,再次印证了劳动异化的当代形态。

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性胜利,为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提供了生动注脚。通过构建“精准扶贫”的辨证施治体系,在消除绝对贫困的过程中,既注重生产力要素的供给侧改革,又创新生产关系中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矛盾对立面的转化与统一。

 

三、文明进程的永恒坐标

面对气候危机这个最大挑战,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展现出惊人的预见性。资本无限扩张的本性与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亚马逊雨林的熊熊烈火中愈演愈烈。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证明,唯有超越利润至上的发展逻辑,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生态文明。

在人工智能重塑劳动形态的今天,“劳动解放”命题获得新的时代内涵。当自动驾驶取代司机、AI客服替代话务员时,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王国”的构想愈发清晰——只有将技术进步导向人的全面发展,才能避免技术异化为新的统治工具。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马克思主义从未沦为博物馆里的静态思想标本。从西欧矿井到硅谷服务器机房,从金砖国家崛起的身影到全球青年气候变革的呐喊,这个理论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改造力。它既是解剖资本主义的手术刀,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当世界站在文明转型的十字路口,马克思主义依然指引人类走向自由解放。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