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天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新时代教育领域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对于普通高中思政课教师而言,这一文化瑰宝不仅为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赋予其深厚的文化自信和育人底气,让其在培养时代新人的道路上,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的神圣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无数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精华。“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早在古代就深刻地影响着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它提醒着为政者要以人民为根本,重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当我们在思政课堂上讲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内容时,追溯“小康”概念的源流,会发现它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描绘的是百姓对安宁、富足生活的向往。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小康”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目标,从古代的朴素愿望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这种历史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感受到中华民族为追求美好生活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使思政课教学充满历史厚度。
在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当今时代的重要理念时,“协和万邦”的传统理念能为我们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协和万邦”出自《尚书·尧典》,体现了古代中国追求与周边国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这一理念的价值愈发凸显。通过讲述这一传统理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渊源,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倡导和平、合作、共赢的历史传承,从而让思政课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富有时代温度。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思政课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生动的文化传承与思想启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思政课教师独特的文化自信
这种自信源于对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的深刻认知。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古老文明都曾辉煌一时,但最终走向衰落甚至消失,而中华文明却能历经无数风雨洗礼,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从古老的甲骨文到如今广泛使用的简体汉字,从雄伟的万里长城到气势恢宏的故宫,从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巨大推动到现代中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自信还源于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坚定信念。在现代社会,我们并非一成不变地传承传统文化,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近年来兴起的国潮文化,将传统的中国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理念、时尚潮流相结合,无论是带有传统图案的服饰,还是融入古典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都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得到年轻人的追捧。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能够从容讲述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这是建立在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对现实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心之上的从容与笃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育人提供了深厚的价值支撑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从自身修养开始,逐步实现家庭和睦、国家治理良好、天下太平,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展现了古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在当今时代,这种家国情怀依然是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国家面临困难时,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疫一线,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地研发疫苗,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付出巨大努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家国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更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宝贵资源。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无数英雄豪杰挺身而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现代社会,这种担当精神同样体现在各行各业的人们身上,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对这些传统价值观念的创造性转化,让它们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能够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成为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养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教师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要以文化自信为底气,以育人使命为担当,让传统文化在思政课堂绽放新的光彩,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思政教育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扎根教育理念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为GH2445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春博硕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