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鑫圆 张兴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一重要思想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站稳人民立场,扎根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恪守人民情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一、站稳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的写作”不是为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文艺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其中,立场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不同立场会影响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理念,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作者立场的反映。此外,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进程的主导者,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自然要站稳人民立场,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唯有如此,文艺工作者才能坚守正确的创作方向与创作理念,创作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二、扎根人民生活,汲取人民智慧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其创作过程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与根本工作线路,自然延伸为党领导的文艺工作不可偏离的生命线,文艺创作理应坚持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线路。历史上诸多传世之作,皆是深扎现实土壤、紧贴民心脉搏、洞察生活真谛、汲取人民智慧的结晶。由此可知,文艺创作必须扎根人民生活,汲取人民智慧,唯有如此,文艺作品才能持久焕发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成为与时代同步共鸣、与群众心心相印的时代强音。
进入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图景,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践行“身入”“心入”“情入”的根本方法,走出院子、迈开步子融入人民生活当中,了解生活本色,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要树牢“拜民众为师”的鲜明导向,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生活中挖掘鲜活素材,激发创作灵感。要秉持“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整合提炼所得素材后,专心致志搞创新,通过艺术创新、美学转换、科技融合以及手段加工,创作出题材新颖、内容扎实、情感饱满、形式独特的文艺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三、表达人民心声,守护人民福祉
表达人民心声是文艺作品的主要功能。马克思鼓励报刊“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并希望“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我们的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作品理应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心情、心声,为人民鼓与呼。纵观世界文艺发展史,唯有充分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与歌唱人民的作品才能被人民接受与欣赏,从而传得开、留得下。因而,新时代文艺作品要充分关照人民生活,真诚表达人民的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新时代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自然始终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文艺作品真诚表达人民的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就是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维护人民利益,守护人民福祉。
四、恪守人民情怀,满足人民需求
人民情怀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在情感上的体现。马克思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表明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的鉴赏家与评判者,文艺作品的根本价值在于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需求。依据“群众意见办事”,做到“适合群众的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工作者积极发扬这一传统,就是恪守人民情怀,把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以及高不高兴作为衡量作品质量的价值取向与根本标准,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在记录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与维护人民利益的文艺活动中,持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唯有如此,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才能创作出更多人民满意的优质作品,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根本目的。
踏上文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恪守人民情怀,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高度重视人民需求,坚持“需求为先”。要密切关注文艺评论,对评论保持“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度,充分利用好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及时获取专家、观众、市场等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反馈,与读者形成良性互动。要善于运用文艺评论,将零碎的、表面的评论进行客观分析、整理,从中获得人民的审美期盼、审美风尚以及创作灵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深化创作理念、引领创作潮流、提高创作境界,引领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