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6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新能源汽车产业: 重构全球汽车竞争格局的战略机遇与路径选择 ——基于2025年行业趋势的理论观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在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调整和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2025年,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承载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使命,有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本文将从政策、技术、市场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挖掘其中蕴含的战略机遇,并探讨其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市场格局:

从规模增长迈向结构优化升级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销量方面,有望首次超越燃油车,渗透率预计在55%(内需)至66%(含出口)之间。同时,技术路线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插混与增程式车型占比接近50%,成为市场增量的主力军。这一深刻变革的背后,是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政策驱动层面来看,以旧换新政策和购置税减免末期效应为市场注入了强大动力。以旧换新政策预计将带动400万-500万辆的销量增长,为市场提供了稳定的需求支撑。购置税减免政策在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同时,也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了“政策托底 + 市场发力”的协同发展模式。

    在市场需求端,下沉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展现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增速预计超过50%。这一市场的崛起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消费结构的优化,使其逐渐与传统燃油车趋同,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从局部突破走向全面市场化。插混与增程式技术的发展也为市场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这种技术融合了燃油与电动的优势,有效解决了消费者的续航焦虑问题,成为保守消费者向新能源汽车过渡的理想选择。

核心驱动力:

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的协同演进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繁荣,本质上是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的成果。

    在电池技术领域,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2025年,半固态电池将进入装车阶段,全固态技术的商业化周期也缩短至2~3年。其能量密度的大幅提升,将突破1000公里续航瓶颈,这不仅将改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续航的担忧,还将重塑电池产业的竞争格局,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智能化领域的“军备竞赛”也在激烈进行。预计2025年,L3级自动驾驶装车量将大量上市、华为、小鹏等企业推动NOA功能下探至10万元级车型,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突破65%。智能化已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而是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能力。这一趋势倒逼车企加快向“软件定义汽车”转型,通过软件的不断升级和优化,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

    供应链自主可控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地缘政治压力下,车规芯片国产化率不断提升,预计2025年将达到25%,部分车企如东风的目标更是高达60%~80%。本土供应链的崛起,不仅降低了产业发展的外部风险,还为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际化战略:

从贸易出口走向共生式全球化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2025年,出口量预计将超过130万辆,呈现出“量增价升”的良好态势。但与此同时,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关税壁垒和反补贴调查也日益加剧,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带来了严峻考验。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构建新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本地化生产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企业应从单纯的贸易出口转向海外投资建厂,例如比亚迪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布局产能,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地缘政治风险,还能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技术标准输出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中国企业应积极推动车路云协同技术、换电标准等的国际化,参与全球法规制定,掌握产业链的话语权。通过技术标准的引领,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

    品牌溢价提升同样不可或缺。蔚来、理想等企业通过推出高端车型,成功打开了欧洲市场,实现了“量价齐升”有效重塑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企业应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

挑战与展望:

探寻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广阔,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盈利模式转型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除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外,多数车企尚未实现盈利。企业需要通过品牌向上战略,推出高端子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拓展服务增值领域,实现全生命周期盈利,突破盈利困境。资本与创新的平衡也是企业需要关注的重点。当前,投资逐渐向零部件与智能化领域集中,但企业需警惕盲目扩张导致的资源错配。探索轻资产代工等新模式,有助于企业在保证创新投入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2025 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的关键节点。企业应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产业生态建设为保障,在智能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

    本文选自2025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编号:2025J2223)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李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