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蕴含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它不仅要求我们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实现民众的物质富裕;而且迫切需要我们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全力打造文化强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达成全面的精神富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这一重要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强化文化思想的引领能力
意识形态工作是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基石,对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它关乎国家文化建设的导向及文化在社会中的引领作用。强大的意识形态能确保国家在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发展中坚守正确道路,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新时代下,意识形态工作需继承马克思主义,同时与时俱进,创新理论与实践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它能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提高思想引领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理论。为确保这一思想能够得到广泛认同和落实,需巩固其指导地位,创新宣讲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理论生动易懂,转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加强全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全党全社会,使之成为思想共识。通过深化理论宣讲、丰富实践案例,让党员群众深刻理解其内涵,推动该思想深入人心,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正确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胜利。
增强文化知识的创新能力
文化的发展,其核心在于精神与思想的深刻变革,知识的创新则是其不竭动力。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文化发展的基石,其进步彰显了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深度和价值追求。这些学科涵盖广泛,不断创新与积累,映射出民族的思维逻辑与智慧深度,同时塑造着社会的文明风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旨在提升我国文化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至关重要,需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从中汲取智慧,增强国家知识创新力。尤为重要的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挖掘丰富的思想、文化与历史资源,构建自主性知识体系。这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对其现代价值与时代意义的全新诠释,以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应对全球性挑战。文化的发展,最终归结于知识的创新与创造力的增强,这将直接决定民族的未来竞争力与社会的和谐繁荣。
扩大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在新时代文化发展背景下,提供丰富多元的优秀文化产品已成为衡量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文化创作力的大幅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快速增长,但主要矛盾已从“量”转向“质”。人民对文化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对文化生产机制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优化供给机制、提升供给能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为此,需深入推进文化企业改革,完善政策,加快高水平文化园区建设和中小文化企业培育,促进产业链完善,形成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同时,创新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和组织机制,提升创作质量和数量,推动文艺精品的创作与传承。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推动文化业态创新。这些措施将促进文化产业现代化建设,实现文化繁荣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步增长,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提升文化影响国际辐射力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传播与国家综合实力紧密相连。作为文明古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本应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但现实中其国际传播力仍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全球认知度、影响力及受众接受度上。为弥补这一差距,需构建高效有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政策提供了广阔舞台和战略机遇。国家应推动多领域综合布局,加强各方主体协同合作,形成统一传播合力。通过海外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文化与经济活动融合、国际赛事参与、学术国际交流等方式,推动中国文化全球传播。同时,应加大国际人文交流力度,积极参与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国际文明交流,建立合作机制,促进文明互鉴与尊重。这种文化合作有助于形成国际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总之,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需要国家层面战略部署与多方力量协同发力,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对外传播格局。这不仅能够完善中国国际形象,还能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广阔国际舞台,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与融合。 (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 蔡伊思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