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6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四重维度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摘要:针对高校学生在网络新媒体中的双重角色,指出高校应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处置路径以化解风险,本文提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四重维度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高校能够在新媒体时代保持主动,提升舆情风险预见性,有效应对和管理网络舆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学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①指出网络良好生态的建设要利用网络渠道对舆论进行导向性塑造,并作为民意反馈的镜像。为此高校应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处置路径,从而化解网络舆情风险隐患。

一、监测负面舆情,建立舆情预警体系

    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一个“校外反馈、校内收集”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渠道体系。注意同步构建覆盖微博超话、校园论坛、短视频平台等多圈层传播节点的监测网络,通过网络技术揭示圈层间的信息渗透路径,以实现对网络舆情动态的实时监控和信息的即时捕捉。其次,精确把握网络舆情的演变趋势。通过定期的数据汇总、分析和评估,提升对圈层化符号系统的语义识别精度,从而精确捕捉圈层内部特有的话语体系。及时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动态及潜在风险进行快速研判,对舆情的层级、扩散速度、可能走势、预期后果等进行实时分析。最终,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依据监测机制所获取的信息,高校需准确及时地判断可能引发的网络舆情概率及强度,并据此构建不同等级的预警体系,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为可能爆发的舆情风暴做好充分准备。通过这种前瞻性的舆情管理策略,高校能够基于圈层生态特性在新媒体时代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保持主动,增强舆情风险的预见性,有效应对和管理网络舆情。②

二、关注意见领袖,构建舆情引导机制

    首先,要与圈层意见领袖队伍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为此应深入圈层核心,针对学生群体、家长社群、校友网络等差异化圈层特征实施追踪和分层次的管理。重点与不同核心圈层意见领袖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利用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微信平台、论坛和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工具主动了解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公众的言论和需求。对于敏感信息要及时做出响应并保持高度关注,通过多种信息传播形式深度嵌入圈层生态,迅速澄清不实信息和不当言论,促进圈层的正面发展。其次,高校应培育自身的舆论领袖。要求整合教师和学生干部中的核心力量,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他们成为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知心人”和“意见领袖”。通过这些领袖,精确捕捉不同圈层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情绪变化,传播积极影响和主流教育理念,以网络正能量的规模化传播来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修正舆论的方向。最后,高校需从舆论控制转变为舆论引导。坚持疏导与堵塞相结合的管理原则,针对不同圈群打造多样化圈层引导范式,充分尊重师生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坚持以疏导为主的管理策略,积极在网络用户互动中积极宣传正面的价值导向,实现舆论的有效引导。

三、进行多方协同,优化舆情处置联动模式

    首先要确立让多元主体作出决策的机制。针对社交媒体平台形成的差异化圈层结构,政府、学术机构、传媒实体等多元主体需精准把握舆情脉络,共同构筑一个实时信息共享的交互平台,精准捕捉不同圈层的信息共振点。同时此平台将作为信息流通的枢纽,使各主体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中,实现认知的同步和决策的共时性。其次,需构建圈层适配的协同治理网络。必须在舆情管理的多维结构中形成有效的协同治理网络,明确各主体的责任边界。不同主体在此网络中将根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资源优势,承担相应的职责,政府部门应主导跨圈层的政策框架搭建,重点针对不同圈层的传播特性制定分级响应预案;高校各部门需深化对圈层话语体系的研究,以便进一步进行校园治理与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而传媒实体则承担信息的传播职能和舆论的导向作用。不同主体工作职责的明确划分能够确保各项任务得以精准落实,从而有效提升工作执行的品质、速度与整体效能。最后,强化主体间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一种集体行动的协同效应。在此效应中,应进行定期的协商会议以达成共识并制定策略部署,及时交流圈层舆论动态,确保各主体在行动上的一致性和协同性。通过这种沟通协调在舆情的复杂动态中实现策略的同步执行和效果的最大化,共同塑造一个稳定、有序的公共话语空间。

四、提升媒介素养,完善舆情后续保障体系

    首先,需对圈层话语进一步深入了解。面对陷入“圈层化”现象中的高校学生,对圈层话语的不熟悉、不了解极有可能导致高校网络舆情预防策略失效。这就要求高校从“外”引进新闻传播学、数据科学、网络社会学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从“内”通过专项培训提升现有队伍对青年亚文化、圈层话语体系的认知能力,综合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舆情应对能力。③其次,加强信息沟通与公开透明。高校应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如开通舆情反馈热线、邮箱等,及时接收并解决师生的诉求。高校需通过线上线下协同的方式,加强与圈层内部的沟通从而打破信息壁垒。通过了解圈层内部舆情态势发布舆情报告向师生通报处置进度,增强信息透明度,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舆情发酵。最后,贯彻“以人为本”的舆情处理原则。在舆情处理后续阶段要尤为重视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强高校管理人员对舆情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同时引导圈内学生主动“破圈”了解其他圈层文化,赢得师生对舆情管理工作的理解和协作。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② 孙璐.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析[J].新闻爱好者,2021,(06):91-93.

    ③ 周升铭,王鹏.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传播与引导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59-60+63.

    本文选自2023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圈群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3YBQ106)   

(湖南科技学院 陈猛 陈心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