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7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好城市不仅是“高大上” 更该追求“低小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魏青 自由职业者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月25日《新京报》)

  好的城市,固然需要表现在GDP的提高、经济的繁荣、工业的发达上,固然需要大规划,大手笔,大建设,大运作,但是,一个发展良好和有魅力的城市,绝不仅仅表现在“高大全”上,更应该体现在细节的精致和美好上,城市的成败更多取决于细节的丰富程度,城市生活美好的细节越多,城市就越美好。

  好城市首先是城市规划要更多体现“人的尺度”。城市好不好,市民最有发言权。有些人认为宏伟壮观的空间意向有利于吸引投资,于是一味追求大尺度的街道、繁琐装饰的街景和巨大的公共开敞空间,追求航拍美观和视觉冲击的所谓“精品”。但实际上,这些对资源来说是过度浪费,对市民来说也经常是难以接近、过于昂贵的“奢侈品”。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回归人的尺度,强调人的存在和需求,注重每个市民在城市空间中的体验。

  好的城市要让市民有文化归属感。繁荣是城市的叶,经济是城市的干,文化是城市的根,再发达,发展再快的城市,没有文化做支撑,就缺少发展的生命力内核,提高城市的文化归属感是城市管理者必须考虑的深远问题,市民的文化归属感越强烈,城市就越有人文活力,城市的人文精神就越容易滋生,要提高城市的文化归属感,就必须切实提高市民的家园归附意识,家园感不仅是物质形态,更重要的还应该是精神形态,构建城市精神的家园是提高文化归属感的更高境界。

  好的城市绿化景观更应该追求生态效益。在主要街道增加灌木丛,增加街道绿化的层次;对部分改建施工后的道路,尽量移栽大树,多种速生树种,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街道绿;将所有空地利用起来,全部种树植绿。进一步,如果在种树植绿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现生物多样性原则,摒弃随意性强科学性弱的意识,避免“为绿而绿”、克服“树+树=森林”的非科学绿化观念,重视生态功能恢复和生态效益。多种当地植物种类,减少城市和郊区的环境对比,从而吸引当地生物多样性到城市中来。追求自然化,营建一种朴实无华、多样性高、生命力强、能自我调节的绿化环境,具有较强的竞争、共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

  好的城市更应该关注平民的利益诉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重视富人,轻视平民的现象,毕竟富人占有的社会财富多,占有的社会资源多,处于社会顶层,更有优越感,更有话语权,是精英阶层,但是,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睿智指出的那样,城市不仅是富人的城市,也是平民的城市,而且更应该是平民的城市,因为城市中平民占据了绝大多数,因此分配城市财富,管理者的眼光应该持续向下,向下的意识越坚定,城市富庶所惠及的社会弱势群体越多,就越能够体现城市公平。

  好的城市应该追求“慢摇生活”而不是“跑步前进”。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让很多人越来越烦躁不安,难以让精神回归,让心灵放松,让休闲占据自己的生活。近年来,“慢活”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风行起来,出现很多的慢活族,劝导人们放慢生活节奏,让精神和身心都得到放松,提倡慢工作,慢运动,慢阅读。慢活并不是蜗牛化,而是追求平衡,该快则快,能慢则慢。放慢速度,关注心灵成长,动手劳动,注意环保。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下,慢活族越多,越有利于营造不同类型的休闲人群,从而营造城市多样化的休闲生态。

  好的城市要善待流动商贩。衡量一个城市经济是否有活力,衡量一个城市进步文明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居民的日常商业生活是不是越来越方便。流动商贩之“乱”不是放开之错,而是因为管理没跟上。善于疏导永远比一味“围追堵截”更有执法理性,更符合城市发展的要义。乌鲁木齐因为善待小商贩,把小商小贩当成“宝”,创造条件支持他们生存发展。在全国商贩和个体户数量下降的大背景下,乌鲁木齐个体户数量有增无减,实现的第三产业增加值甚至超过了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名列全国第一。由此可见,管理好小商贩,对城市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好的城市应该生态优先。经济建设,环保先行,生态优先,既然开发,又要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更要鸟儿们在蓝天自由翱翔,如果一个个的开发区,几步乃至几里之外,就是呈现至真至美的辽阔湿地,鱼翔浅底,水草茂美,天鹅栖息,自然原始,飞禽不时掠过上空,这样的开发区才是生态开发,才是环保发展,才是文明开发,否则,开发区泛滥,城市肆意扩张,远郊的湿地、森林、旷野和草原因此被毁被占,那么就不要怪雾霾肆虐,污染严重。

  好的城市应该能够寄托乡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要保护好城市美丽原始的天际线,城市楼不在于高,不在于面积大,而在于有可触摸的历史人文细节,在于有人文记忆,对于城镇化的规划和设计而言,就是要多体现居民的情感诉求,多体现“人的尺度”,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居住和就业的城镇化,让农民身在城市,精神的落脚点却不限于城市,时时处处能够让农民生动地感受到乡愁的萦绕,这样的城镇化才是人文的城镇化,也才是农民喜欢的精神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