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为一门美丽的艺术,在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于继承之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由手舞足蹈,勾出了舞蹈一词的外部形态特征:情感,无疑是舞蹈的灵魂。然而,在经过长时间发展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更加客观地去审视存在于舞蹈之中犹为重要的一点——舞蹈独立的文化品格。
中国舞蹈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但这里所说的“中国舞蹈”主要指建立在中国本土的中国古典舞蹈和中国民族民间舞。
一、从五千年舞蹈史中追溯中国舞蹈的传统文化品格
一个彩陶盆,为我们拉开了追溯的序幕。“连臂踏歌”“百兽率舞”的画面将原始文化渗透于舞蹈之中,在原始舞蹈中,那些处于原始状态的人们仅仅服从于内心情感的支配,为着生命的欲望,在急促的鼓点伴奏下,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就这样神秘而狂热地将场外的每一个人都席卷进去。这么惊心动魄,这么热情壮观,这样神圣庄严的舞蹈展示着原始民族的苦乐艰辛,正是那份狂野、冲动自然的源自内心深处的最坦白文化,才创造了令当今舞蹈家们欲求不得的原始舞蹈那浓烈的生命情调。
在中国舞蹈史上最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女乐”问题,恰巧将我们在追溯中国古典舞蹈文化中给予很丰富的内容。从古至今,女乐一直贯穿于中国舞蹈史,这种现象为人们深思。女乐的产生,就是作为一种政治手段而出现的,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存在的,这就渗透了文化的基调,像是人们所熟知的“越勾践所行使的美人计”等等。而反过来我们从“女乐”之舞中去观察,“长袖”“细腰”的舞蹈形态,不但奠定了“楚舞”的基本体态特征,而且奠定了中国古代舞蹈的基本风格。这种舞蹈形态正是由于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的文化环境,而决定了即使细腰长袖之辞也不免情调激越,具有内在的风骨。在“楚舞”所奠定的基调之下,到汉代的“翘袖折腰之舞”“盘鼓舞”,至南北朝的《白纻舞》,再到唐代的《绿细腰》《霓裳羽衣舞》,直到今天我们所观赏到的《踏歌》《桃夭》等等,都无一不是延续了“楚辞”的舞蹈形态,无一不是对中国特有文化的提炼。细腰长袖的舞蹈形态成为封建社会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态,并且为整个中国古代的美学风格定下了基调,这一“以阴柔为主,同时体现着内在阳刚之韵的舞蹈,也是我国古典美学中追求和的境界在舞蹈方面的最早典范”。
戏曲舞蹈的产生是民间文化的一种标志。中古后期,一部分民间艺术和一部分沦落于宫苑之外的宫廷艺术,形成为市民艺术从而走向商品文化。南宋宫廷舞蹈随之衰落。形势要求出现能以针贬世态人情,表现力更强的新形式、新品种,舞蹈、歌舞、音乐、演唱、白戏、滑稽戏只有熔于一炉才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艺术的商品价值,这样就形成了中国所独有的古典戏剧形式戏曲。戏曲吸收宫廷的、民间的、宗教的各种舞蹈,并按照多种艺术形式综合统一的要求发展变化,形成为从俗语戏剧的一个新品种、新形式,成为明清时代与民间舞蹈、宫廷舞蹈并存,代表市民文化的一种古典舞蹈。现代我国的古典舞蹈中的身韵,大部分传承于戏曲舞蹈。戏曲舞蹈中所包含的民间文化也丰富了舞蹈的文化品格。
在舞蹈史中,我们顺着遗留的痕迹能够确立舞蹈的文化观:从宏观上讲,舞蹈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及其表现的目的和要求就在于显现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历史的纪实存在,它在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所保留下来的独特文化品格,需要人们更为清晰地去审视。
二、从当代经济社会角度去审视中国舞蹈的文化品格
世人有这样的概念,就是要保护任何一个能够存在下来的人类文明,这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不是说什么东西最流行,什么东西就是最好,而是最能够代表人类精神的东西,能够代表人类未来发展的东西才是人类应该保守的东西。从这个意义来说,不能单纯以经济或者政治的强与弱来界定文化的强与弱。一旦你有了自己的文化观念,你自然知道你要比较什么,比较的就是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厚度和对人类未来发展的作用。
就这个意义而言,中国的古典舞和中国民间舞的发展,只要具备了自身发展的文化品格,它永远是最领先的,因为这个东西在中国之外就不存在,只有在中国或者是华人文化圈的范畴内才有这样的东西,在西方人的文化圈里面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概念。几千年的历史为中国舞蹈提供了太丰富的文化背景,而几千年的舞蹈史给中国舞蹈奠定了独立的文化品格。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相适应。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形式多样、风格特色突出并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精神、浓郁生活气息、强烈时代特征和现代意识的高文化品格、高立意、高水平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就必须充分学习、挖掘和继承优秀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舞蹈家只有真心诚意地深入生活,恭恭敬敬地向民间艺人学习,才能在大量掌握和积累民族民间舞蹈素材的基础上把握民族文化和民间舞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的特征,获得舞蹈创新的灵感,真正使古老的中国舞蹈与时俱进,使新时期的中国舞蹈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在创新发展中追求传承,是新一代舞蹈工作者永恒的任务。
三、在适应现代审美中发展中国舞蹈的独立文化品格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富的文化积淀,铸就了我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各民族发展为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也造就了各民族不同种类的文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人类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其肢体语言的形式和迷人的动态风采,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悠远历史作了重要的补充,并发展成为一种延续性和传播性、技艺性和文化性极强的独特表演艺术。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舞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的动作语汇,都来源于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历经千百年历史长河的兴衰、变异和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地发展变化和创造革新。
深刻了解我国民族舞蹈发展的历史足迹,才可以遵循舞蹈变迁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转型时期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象。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看一个舞蹈,了解一个民族,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将舞蹈艺术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互相渗透,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探索中,北京舞蹈学院孙颖教授关于中国古典舞的理论与实践值得借鉴。他针对中国民族舞创作中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吸收芭蕾等舞蹈的一些元素的创作局限和弊端,明确提出中国民族舞蹈的基础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他强调:“越过舞蹈专业概念的封锁线,到无限丰富的历史场景,到千变万化的社会演变中去寻找资料,创造符合于我们的民族个性、我们的历史特点、我们的文化风格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气韵。”孙颖教授以实践证明了其观点的合理性。他的《踏歌》《楚腰》《铜雀伎》《炎黄祭》《龙族风韵》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认可。他的成功主要在于两点:一是把中国几千年的舞蹈文化作为中国民族舞蹈创作的源泉;二是从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场景与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提炼舞蹈素材。仪式音乐因其渗透着历史文化内涵当然也是他寻找舞蹈素材的基础之一。这要求创作者能够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的舞蹈史、文化史和民族心灵史,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以及在各历史阶段的演变。
无论中国古典舞还是中国民族舞,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都奠定了自身的丰富而又独立的文化品格,这是中国舞蹈的财富,而在新时期的今天乃至未来,中国舞蹈都必须坚定站立于自身的文化品格之上。在适应于本时期的审美中去发展,在创新中去追寻中国舞蹈“根”的文化精神。
(作者单位:海军海娃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