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安徽淮北矿业袁庄矿掘进二区传来捷报,矿计划4年半完成的IV62采区施工任务,该区仅用时3年半,比计划工期缩短了1年,并创下月开拓炮掘进尺105米的矿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安全生产、工程质量双赢,成为袁庄矿的“完美工程”。
IV62是该矿建矿52年的首个综采采区,采区包括风机巷车场、上部车场、泵房、变电所、轨道巷、回风联巷和运输上山,巷道总长3500多米。采区开拓巷道内有“陷落柱”(溶洞发生坍塌,塌陷呈圆形或椭圆形柱)及底板出水等诸多施工难题。
2009年5月,该矿IV62首个综采采区巷道施工工程拉开大幕,而这个艰巨任务交给了素有“啃硬骨头”美誉的掘进二区。
“IV 62轨道上山巷道不仅倾角大、底板出水,而且放炮后的石粉见水就凝固,施工非常艰难。”掘进二区区长倪小平告诉笔者,“开工之初,就遇到了施工难题,但都被他们‘巧妙’攻破。”
在施工中,该区摸索出不少好的施工方法,为安全高效进尺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如以往迎头放炮都是一次成功,弊端是只能先出矸子后架棚,造成“窝工”现象。该区采取“上下施工法”,即在迎头上半段先放炮,放炮后上面既能架棚、下面又可出矸子,然后再对下半段放炮施工,这种施工法提高工效近1倍。此外,该区还在“光面放炮一次成形”上做文章,技术人员用度尺对迎头巷道进行精确计算,找准最佳爆破点,避免了放炮后出现的凸凹情况,保证巷道形状,提高施工进度。针对迎头施工进度的加快、后路出现运矸滞后的问题,该区对扒矸、运矸系统进行改造,变以往的一次装运矸1车为2车,大大提高运矸效率,实现了迎头施工和后路运矸的均衡。
今年1月,Ⅳ62采区施工进入关键阶段——内水仓岩巷工程,此工程能否按时贯通,关系着今年Ⅳ62采区的布局。该巷道长度100米,巷道存在着转弯多、岩石硬等诸多施工难度,巷道成形极难控制。该区技术人员对“光面爆破”施工难点进行攻关,用数字计算每一次放炮的“点眼定位”和装药量,提高了爆破后的巷道成形率,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根据爆破后的巷道成形效果,科学合理地进行打锚杆、挂网等后续施工,既节约了材料,又保证了工程质量。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2月底,该区在Ⅳ62回风下山岩巷施工中又遇到了“拦路虎”——“陷落柱”(溶洞发生坍塌,塌陷呈圆形或椭圆形柱),极易出现冒顶事故的发生。“陷落柱”长度为25米,“陷落柱”内存在着顶板破碎、锚杆生根不牢、巷道不易成形等“五大”施工难题,施工难度是正常的数倍。
经过现场仔细勘察,将以往的“锚喷支护”改为“U型棚支护”,以提高支护强度。此外,采取“敲帮问顶”、“去除危矸活石”、“用背帮钢板打撞楔”、“顶板超前支护、超前管理”等“精密”施工法,有效解决了顶板破碎、巷道成形难和坡度大等诸多施工问题,安全攻克了“陷落柱”,实现了施工工期、工程质量、贯通误差、安全生产4个“圆满”。
“我们不仅在安全施工中摸索出不少好的经验,而且在节支降耗上也有不少收获。”该区副区长孙辉高兴地说。该区在Ⅳ62轨道上山施工中,针对中部巷道的顶板与上部煤层间距小的情况,通过安全技术论证,变“大材料”为“小材料”,将原“U型棚支护”改为“锚索网支护”,节约材料费40万元。该区还自建了“维修小站”,对井下“U”型棚卡子和工具等零部件能回收复用的全部回收修复,仅修旧利废每月可节约材料费数千元。(陈贤云 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