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淮北矿业第一届“名师高徒”大赛上,他与师傅完美地配合,最终在200多对师徒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井下电机车司机第二名的好成绩;在2011年淮北矿业第二届“名师高徒”大赛上,他与徒弟默契地配合,“过关斩将”,战胜一对又一对师徒组合好手,又一次获得井下电机车司机第二名。他,就是被职工称为“高徒名师”的安徽淮北矿业袁庄矿运输区机电队维修电工王河。
“多面手”行行通
1992年,18岁的王河接替父亲的班,走出校门跨进矿门,在袁庄矿运输区机电队修车(矿车)组当上了一名电焊工。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王河成天“吊儿郎当”,没少挨师傅的训,但他还是我行我素。时间过去近两年,电焊技术平平。一次,师傅安排王河焊接矿车皮,结果将2毫米厚的铁皮焊接处点了个洞,师傅狠批了他一通:“干了快两年了,这么厚的铁皮还能焊出个洞,一般学七八个月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真不是干电焊‘这块料’!”师傅这一番“怒斥”深深地刺痛了王河。从那以后,王河像变了个人似的,将全部精力用在了工作上,刻苦钻研业务知识,电焊技术迅速提升,并获得中级资格证书。之后16年间,他干过井下电机车充电、乘人器“俗称猴车”维修、车头组等5个工种,并且每个岗位都干得出类拔萃,成为名副其实的“多面手”,让工友们羡慕不已。
拜“名师”提技能
由于工作出色,2008年,王河被区领导安排到全区技术含量最高的机电队电修组当上了维修电工,并成为曾获得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淮北矿业“拔尖人才”称号的运输区职工、现被矿受聘为实训基地专业教师的李怀军为师。自拜了李怀军师傅后,王河发现自己技能水平还差很大一截,师傅的30多项技改成果其中有两项获国家专利让他很是敬佩;师傅对技改的认真执著使他受益终身。“说啥也不能辜负区领导的期望。”王河决心已下,为此他与师傅可谓是“形影不离”,有机会就问个不停,恨不得一下子就能把师傅的技术学到手。两年里,他不仅跟师傅系统地学习了“强电”、“弱电”和井下各类防爆开关原理、电阻技术,而且把师傅的30多项技改成果琢磨个遍,电维修技术达到高级工水平,并于2011年顺利拿到电工高级工证书,为以后的技术革新打下了坚实基础。2010年,他与师傅李怀军首次参加淮北矿业第一届“名师高徒”大赛就获得第二名;2011年,他以师傅的名义参赛再夺第二名,在袁庄矿乃至淮北矿业是名声鹊起,成为学习的榜样。
潜钻研搞革新
技术革新是王河工作中的“最爱”。2005年以来,王河始终没有间断过技术革新,在工作繁忙之余,他用业余时间在家搞“创作”,购买了大量的电子等书籍,并在家里建了一个“技改工作室”,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屋里,潜心钻研技术革新。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王河的技改“处女作”——井下《共青团之歌音响》出炉后,他的技改激情从此被点燃。尤其在2008年拜李怀军为师后,他的技术革新如日中天,4年里,王河有近10余项技改成果出炉,其中他自己主创的《副井操车系统改造》和与师傅合作的《智能道口平移动挡车栏》技改项目,分别获得淮北矿业2011年“五小科技”三等奖和一等奖。成为继全国劳模李振安、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怀军后的运输区第三个“技改能人”。
(陈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