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凡君
在采访余亚军总经理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从这个淳朴、忠厚、真诚的湖北汉子身上,依然可见当年他从事数学教学时的理性与精明。只不过而今眼下,他把一个个富有逻辑性的数学公式,演变成了一道道充满创新追求的猜想与精彩人生的答案……
——作者题记
2005年的冬天,似乎来得特别早,一夜之间,重庆仿佛成了冰窟。
这个冬天,对余亚军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1月26日,余亚军开始执掌重庆大江美利信压铸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帅印。
刚刚走马上任的余亚军心里有一团火,他把冷静的思考与坚定的誓言,写在了通向公司大门那条弯曲的道路上;把发展的信念与对企业憧憬的梦想,写在了公司战略决策的蓝图之中……
但余亚军不得不面对惨淡的现实:
2004年大江美利信销售收入5400万元,亏损89万元。
“重组的目的是要产生效益,经营效果不佳,问题究竟在哪里?” 作为股东——重庆大江工业集团、重庆青山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们在董事会上,毫不掩饰自己质疑的观点。
公司成立几年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更为严重的是销售市场在萎缩,公司内部员工士气低落,队伍极不稳定。顿时,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大江美利信,再次成为大江工业园区内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
从公司成立那天起,余亚军就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分管财务、人事。“平心而论,公司领导班子为了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惨淡经营,费劲了心血。问题在于,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转变,公司的经营机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余亚军一针见血地指出存在问题的关键。
其实,关于大江美利信的合资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的焦点。
2000年,新世纪之初,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响彻巴山蜀水。资源富集、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基础良好的重庆,理所当然地成为各企业进军西南地区的首选。
这时,北京美利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把资产重组的目光,投向了位于重庆巴南的大江工业集团。本着双赢的原则,大家用诚信拉开了合资的序幕。
余亚军清楚地记得,2001年5月14日,大江美利信压铸有限公司在悄声无息中诞生了!没有鞭炮声,没有锣鼓声,没有隆重的挂牌仪式,有的是一片灿烂的阳光,还有各大股东对大江美利信的无限期待与希冀!
由民营企业——北京美利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大型军工企业——重庆大江工业集团和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在原大江工业集团红山铸造厂的基础上,重组成立了重庆大江美利信压铸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铝合压铸件产品。
大江集团系全国最大的三线合并调迁企业,由原九个大型二类企业合并搬迁组成。而国营红山铸造厂,就是旗下一家专门生产压铸产品的企业。
国营红山铸造厂,1965年成立于重庆直辖前的南川市。 1997年,工厂响应国务院“三线调迁”的号召,搬迁至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更名为重庆大江工业集团红山铸造厂。
在大江集团重组的“大家庭”里,红山铸造厂的经营业绩每况愈下,市场萎缩,企业濒临倒闭。“北京美利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虽然是一家民营企业,但经营业绩好,社会信誉度高。”大江集团的决策者慎重作出决定:将优良资产与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美利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资,不良资产退出市场。通过有进有退,转变经营机制,给企业注入生机与活力!
正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一样,在旧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固有的模式,如戴着镣铐跳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受到束缚。如何能够破解沉重的枷锁,完成一次漂亮的转身,就成了大江美利信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
天降大任于斯人!年轻、沉稳、智慧的余亚军,不负众望受命于危难之间!他必须要在市场经济生存的夹缝中,为企业寻找到一条发展之路!
余亚军把目光定格在创新机制上,他试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余亚军看来,创新经营机制,就是要把国有、民营经济的优势发挥出来,通过转变职工的观念,变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和经营运作方式;通过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品市场结构等措施。来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走出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之路。
公司先是通过增资扩股,收购原来大江集团变速箱机加分厂,不仅扩大了企业规模,也完成了产品结构从压铸毛胚到机加成品和总成交付的延伸,大大提高了盈利能力。紧接着,又收购了重庆青山工业公司所持股份,完成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
就此,大江美利信持股60%,大江集团持股40%。
通过注入资金,改变管理模式,开拓高端市场和融入国际化竞争,大江美利信成功实现了改制转型,为企业的再次创业和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