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引领江苏省率先步入基本现代化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江苏“两会”布局“十二五”发展的思路方针与目标措施概述

  □ 本报记者 李丙驹

  中国工业报记者 成吉昌

  

  在刚刚落幕的江苏“两会”上,全体委员和代表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近期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贯彻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面对江苏和国内外发展总趋势,布局“十二五”,探讨江苏发展目标与措施,引领全省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

  降低GDP增幅,突出创新驱动,提升幸福指数,是江苏“十二五”创新发展的主旋律。

  江苏“两会”近日通过“十二五”发展规划。记者了解到,江苏“十二五”规划与历年我国各地区、各部门的阶段性规划的根本区别是,GDP增幅显著下降,考核经济发展的各种硬性指标大幅度减少,而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改善民生的幸福指数空前增加。作为引领全国经济的江苏省的阶段发展规划,给人们传递了国家“十二五”发展框架的重要信息,也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的根本方向。经过“十五”后期和“十一五”的奋发努力,江苏多数地区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会上强调,当前江苏的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时期,是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罗志军要求全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江苏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两会”期间,委员和代表们热情洋溢地回眸“十一五”成就,凝心聚力地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热议“十二五”方针大计。为了更好实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江苏把GDP增速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10%,比“十一五”时期还下降3.5个百分点。经过“两会”期间的热议,委员和代表们形成了共识:在江苏经济发展已经到达一个较高水平后,主动选择进入“低速增长通道”正是提升经济发展质态,提升民众幸福指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江苏“十二五”规划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创新驱动,突出改善民生,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规则,符合中央精神,也完全符合江苏实际,符合全省人民的愿望,是一个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凝心聚力的规划,是全省人民努力的方向和全力奋斗的目标。

  借势沿海开发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布局江海联通经济增长极,构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立足沿海,依托长江,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这是国务院批准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对江苏沿海发展的战略定位。“十一五”期间,江苏充分发挥江海联动优势,大力推进“五四三二一”战略目标,促进了港口经济的蓬勃发展。所谓“五四三二一”目标,是指借助上海港口群的北翼国际航运中心优势,加快沿江沿海港口建设,建成连云港、南京、苏州、南通、镇江五个亿吨级港口;形成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煤炭四大重点货种港口的集约化布局;完善海运直达、江海转运和长江与内陆中转的三大航运体系,建成苏州太仓港和连云港港两个远洋集装枢纽港。通过这一目标的成功实施,2010年江苏港口建设创下了“港口通过能力、万吨级以上货轮泊位数、港口货物吞吐量与亿吨级大港拥有量”四项指标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

  “两会期间”,李学勇代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速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经济发展步伐。对照这一目标,全省各相关地区和部门正在分别制定工业与信息、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以及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科学布局、合理分工、生态保护、联合开发的协调规划,加速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促进海域滩涂资源综合利用,着力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沿海新型工业化基地,努力将江苏沿海地区建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增强苏北内生动力,彰显苏中区域特色,提升苏南国际竞争力,推行区域联动战略,是引领全省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的强力引擎。

  “十二五”期间,是江苏区域和城乡大统筹取得实效的五年,其中一个大亮点是推动苏北振兴。为了推进全省协调发展,自“十五”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多种政策措施,因施利导地推进“苏北振兴,苏中崛起,苏南超前跨越”的联动发展战略。宿迁市是江苏最北端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苏州与宿迁南北挂钩、捆绑发展的战略措施,成功地筹建了苏州宿迁工业园区,通过引进新加坡工业园区封闭式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等多种措施,不仅使工业园区成长为江苏南北挂钩的样板和典范,而且推动了全市体制和机制创新,实现了内外商竞相投资的双重拉动。

  南通、扬州、泰州是苏中沿江新崛起的经济产业带。“十一五”期间,苏中三市犹如三驾马车,实施沿江与沿海开发优势叠加,成为苏中崛起的强力引擎。对江海兼具的南通来说,“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江海联动开发,深入推进长江岸线资源的整合,突出发展集装箱运输;放大沿海港口群的辐射作用,加快发展石化、船舶、风电、造纸等临港产业;依托海港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旅游观光等现代服务业,各业竞相发展。泰州市通过跨江联动的辐射作用,医药、船舶、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十二五”期间,扬州将突出抓好导向机制、投入机制、保障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大环境,提前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率先”宏伟目标。

  “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的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李学勇代省长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记述,对苏南5个地级市既是激励,又是鞭策。“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苏州市发改委主任谢鸣认真分析苏州“十一五”成就,探讨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优势和差距。南京、无锡、常州、镇江的代表一致认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对苏南的要求,他们应加快产业提升和经济升级步伐,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他们认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突出集约发展、自主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在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必须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努力使苏南地区成为全国创新型经济的先行区,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先导区和辐射苏中、苏北推进转型升级与科学发展的核心区。为了加快引领全省率先发展的步伐,作为江苏省会所在地的南京市,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超前采取了一系列特定的政策和措施。围绕居民增收,平仰物价,扩大就业,住房保障,统筹教育,环境保护,改善出行,医疗和关老服务,食品安全,平安南京等热点问题,制定出10项可操作性的目标任务,在全市各地区、各领域贯彻执行。并为新时期的江苏乃至全国机关及公务人员整顿作风、严肃纪律,惩治不作为等不正之风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