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坤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新时代城市工作要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宏大进程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以下简称 “小个专”)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毛细血管,凭借数量庞大、分布广泛、活力强劲的独特优势,已然成为驱动城市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创业、优化产业结构、服务民生需求的关键力量。深入挖掘“小个专”的发展潜力,对于夯实城市高质量发展根基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一、“小个专”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
城市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新引擎。“小个专”在市场主体中占据绝对多数,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数量占市场主体总量的 90% 以上。其经营领域覆盖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凭借灵活的经营模式与高效的市场响应能力,填补了大型企业服务的空白,构建起与大企业互补共生的产业生态,为城市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稳定支撑。
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与试验田。“小个专”在创新试错方面具备天然优势,更易突破传统模式,在细分领域的创新实践中往往走在前列。部分小微企业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细分赛道,通过技术研发实现“专精特新”发展,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注入鲜活的创新动能。
就业保障的主阵地与压舱石。相较于大型企业,“小个专”对劳动力技能要求更具灵活性,能够吸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职工等不同层次的劳动力群体,有效拓宽了就业渠道,在稳定城市就业大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生服务的连心线与便民桥。“小个专”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社区便利店、菜市场、理发店、特色餐饮、维修店铺及服务中小企业的专业市场,为居民提供了便捷化、多元化的服务,直接助力居民生活品质提升。
二、“小个专”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困境
一是抗风险能力较为薄弱。“小个专”普遍存在资金储备少、供应链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消费需求波动、突发公共事件等外部冲击时,往往首当其冲,经营稳定性易受影响。
二是融资约束较为突出。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财务制度不规范等原因,“小个专”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度大的问题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其扩大生产经营、升级技术装备、投入研发创新等发展需求,成为阻碍其成长壮大的关键瓶颈。
三是创新能力与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多数“小个专”缺乏专业研发团队与稳定创新投入,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小微企业仍以粗放式生产为主,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部分个体工商户固守传统经营模式,对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意愿不足,市场竞争力逐步弱化。
四是发展环境待优化。部分地区政务服务流程烦琐、办事效率较低;针对“小个专”的政策宣传与精准推送机制不完善,导致部分优惠政策无法有效触达,政策红利未能充分释放。
三、多维度精准发力,充分释放“小个专”发展优势
针对“小个专”发展面临的挑战,需从政策扶持、服务优化、创新驱动、环境营造等方面精准施策,充分释放“小个专”的独特优势。
第一,强化政策支持。财税金融双发力,破解资金难题。一方面加大财税扶持,扩大减税降费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小个专”给予创业补贴、经营补贴,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优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配“小个专”的金融产品,降低贷款利率与担保门槛,依托大数据整合企业信用信息,提升融资效率。
第二,优化服务保障。政务政策双优化,营造便捷环境。提升政务效能。简化“小个专”注册、变更、注销流程,实现“一网通办”“一窗办理”“跨省通办”,推动更多事项“掌上办”;推广个体工商户“智能审批”,通过AI自动审核实现“秒批秒办”,减少时间成本;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小个专”的行业属性、经营规模,精准匹配政策并主动推送,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第三,推动创新发展。技术业态双突破,助力转型升级。鼓励“小个专”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对研发投入、专利申请给予补贴奖励;支持“小个专”拥抱数字经济,鼓励传统零售、餐饮商户开展线上经营、直播带货;引导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聚焦细分市场提升专业化水平,培育“单项冠军”。
第四,完善监管体系。柔性分类双结合,优化发展生态。推行“柔性监管”“差异化监管”,对诚信经营的“小个专”减少检查频次,对违法违规者依法处理,杜绝“一刀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按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对高信用企业给予政策倾斜;联合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开展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技能培训,提升小个专综合素质;搭建交流平台,组织经验分享、现场观摩,促进合作共赢。
四、结语
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小个专”的广泛参与和坚实支撑,其活力与潜力的充分释放,是城市经济韧性与民生温度的重要体现。唯有正视“小个专”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支持培育力度、破解发展瓶颈,才能让“小个专”的独特优势充分彰显,使其真正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城市经济繁荣、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筑牢坚实根基。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