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宇曦 段可依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着眼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从本质上揭示了资本逻辑异化自然界的过程和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为当代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导向。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是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物质代谢关系及历史演进逻辑的揭示。其理论基点在于: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本环节,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导致生态系统失衡与自然再生能力弱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在逻辑体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生产关系的生态约束性,强调经济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二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性,主张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协调为目标;三是历史演进的实践取向,要求通过制度重构实现社会—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企业绿色转型路径
(一)生产方式的生态化重构
企业绿色转型的核心任务,是在生态理性指导下重建生产体系。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看,生产过程既是物质再生产的基础,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反映。资本逻辑下的高投入、高消耗模式造成生态代谢断裂,亟待通过技术革新与结构优化内化生态约束。企业应推动清洁能源替代、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在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的前提下,在生产过程中重塑生态平衡。
(二)管理理念的价值转向
企业管理理念的绿色转型,体现为从经济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转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生产决策需要追求社会整体利益与生态系统稳定的平衡。企业管理需要打破传统绩效逻辑,将环境效益与社会责任融入战略框架,在生态约束下构建合理治理模式。通过健全绿色绩效考核、碳排放核算及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等,使企业从制度层面嵌入生态价值;构建跨部门协同可持续治理体系,借助政策响应、市场调节与社会监督的多元联动,推动资源配置方式生态化变革,保障管理逻辑与生态理性的统一。
(三)文化与意识的内在建构
企业需要在内部形成重视生态文明的价值体系,通过教育培训、行为规范与制度引导等,将生态责任转化为组织运作的内在逻辑。外部传播中,应强化社会对绿色价值的认同,建立社会共识与公共信任,通过文化渗透推广绿色生产与消费模式。这种意识形态的重建,能使生态理念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导向,其核心是用生态理性替代资本逻辑,对生产方式、管理理念和文化意识进行全方位重建。企业通过理论指导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推动可持续发展体系向深层次演进。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