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昆明市晋宁区农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的路径研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张桂莲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面临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用好难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必须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民通过就近就地就业创业,能够有效盘活乡村资源,促进乡村特色化、和谐化发展,进而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晋宁区作为昆明市一主四辅城市布局的重要节点,在推动农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研究晋宁区农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促进晋宁区就业创业体系提质增效、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晋宁区农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的现状

晋宁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约14.5万人,其中就近就地就业人数达11.2万人,占比88.57%。从就业结构来看,劳动力仍主要集聚于传统农业领域,从业人数占比近70%。在产业带动方面,花卉、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2024年花卉产业产值达37亿元,带动就业超过5.5万人。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也逐步兴起,为就业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在政策支持方面,晋宁区通过创业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举措,初步构建起覆盖广泛、支撑有力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助力更多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与自主创业。

然而,晋宁区在推动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的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现实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就业供需结构性失衡,招工难就业难现象并存;二是政策落实效能不足,基层服务能力薄弱;三是职业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畅,培训后就业转化率偏低;四是创业项目小而不强,对就业的带动效应有限;五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足,进一步加剧人才外流。这些困境的背后,既有国家经济形势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压力,又有区域产业结构单一、高附加值环节发育不足的宏观制约,同时还受到创业者综合能力和社会文化观念等微观因素的深刻影响。

二、晋宁区农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强化就业创业政策统筹与落地效能

政策扶持是推动农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其核心在于强化统筹与提升落地效能。首先,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成立区级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人社、农业、文旅等核心部门资源,打破政策碎片化和部门壁垒,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与责任共担的工作合力。其次,要构建精准化、差异化的政策扶持体系。通过设立花卉产业升级基金”“乡村旅游发展专项等产业靶向扶持项目,重点支持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和模式创新等领域;针对不同就业创业群体制定专项支持计划,并对带动就业成效显著的企业、合作社及创业项目,给予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激励,提升政策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匹配度。最后,要优化政策落地流程。推行线上申请、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机制,压缩创业担保贷款等资金的拨付周期,增强政策响应的及时性;同时,持续推进政策服务下沉,加强基层服务站点能力建设,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确保政策红利惠及每一位创业者和就业者。

(二)推动产业融合与新兴业态协同发展

产业是就业之基、创业之源。刺激新的就业增长点,需要拓宽思路、转变理念,及时将就业增长点聚焦到县域经济、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上来。结合实际,晋宁区需坚持固本、提质、拓新并举的路径,夯实本区产业基础。一是要强化特色农业根基。以花卉、蔬菜产业为核心,通过发展花卉精深加工、蔬菜预制菜制造等延伸产业链,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与加工园区,整合晋宁花卉”“晋宁蔬菜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与高技能岗位供给。二是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依托古滇文化底蕴与滇池生态资源,培育文化体验、生态康养、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向沉浸式、体验式转型;打造一村一品主题特色村落集群,同步完善旅游服务标准与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游客体验与消费黏性,创造更多稳定就业岗位。三是积极培育农村电商、绿色经济等新兴业态。加快建设晋宁农村电商产业园,提供孵化、物流、培训一体化服务,培育本土乡村主播队伍;推广发展社区团购+产地直供模式,缩短流通链条,提升农产品效益;同时,依托区域生态优势拓展有机农业、碳汇林业等绿色产业,形成传统产业、文旅服务与新兴业态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为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三)优化服务保障与数字赋能支撑体系

高效的服务与保障体系是提升就业创业质量的关键支撑。一是要构建四级服务网络。搭建联动机制,在村级服务点配备专职就业指导员,提供岗位推荐、职业规划等深度服务;通过组建乡村振兴创业服务中心整合专业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撑。二是强化创业辅导与培训实效。组建区级创业导师库,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辅导;推广订单式培训”“企业定制班等模式,提升创业者综合能力与就业转化效率。三是实施数字素养提升计划。针对农村劳动力数字技能短板,开展分层分类的差异化培训:面向普通村民普及智能手机应用、移动支付等基础技能;针对创业群体和产业从业者,重点强化电商运营、直播带货、农产品线上营销等实战技能,打造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队伍。四是要完善权益保障机制。整合劳动监察、法律援助与调解服务,建立健全多渠道维权体系,切实保障农村劳动者与创业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就业创业环境,形成从服务到保障的完整闭环。

(四)营造社会氛围与多元主体协同生态

良好的社会氛围与多元主体参与是激发就业创业活力的持久动力,要营造有利于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的社会氛围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一是要强化宣传引导与典型示范。综合利用媒体、短视频等传播渠道,生动展现晋宁乡村发展成效与宜居宜业环境,打破乡村落后的刻板印象;同步开展晋宁创业之星”“最美新农人”“就业致富带头人等评选活动,通过表彰宣传在创业典型、联农带农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与项目,激发群众情感共鸣与内生动力,在公共舆论中建构回得去、干得成、有前景的返乡就业创业新范式。二是要持续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通过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探索建立人才积分制与倾斜性支持政策,增强本地就业吸引力与人才留存能力。三是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生态。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公益组织、企业家等多方力量参与就业创业服务支持,搭建乡村振兴社会参与联盟”“社会工作站等协同平台,鼓励行业协会为农村小微企业及创业者提供市场分析、技术指导等服务,支持公益组织开发妈妈岗等灵活就业项目;完善荣誉激励等保障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市场联动的共建格局,为就业创业注入持续的社会动能。

三、结语

推动农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关乎民生福祉与乡村振兴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唯有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以政策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发展为根基,以服务优化为支撑,以社会协同为保障,方能有效摆脱当前困境,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创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同频共振、行稳致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年度昆明市党校(院)系统一般课题《昆明农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晋宁区为例》(项目编号:2025KMDX4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昆明市晋宁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