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媛媛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功能日益复杂多样,基层治理面临的场景多样性与需求复杂性显著提升。在传统治理模式中,治理要素多呈分散化配置状态,难以适应超大城市动态化、精细化的治理需求。在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与治理理念持续更新的背景下,借鉴“物流链”的系统整合思维,将治理过程中的信息、数据、责任等要素串联成高效协同的“治理链”,成为推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方向。
一、信息流贯通促协同,资源链整合强根基
大城市基层治理面临行政层级多、治理主体多元的状况,易出现信息传递断层与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例如部门间数据壁垒常导致治理响应滞后。信息流是实现多主体协同的关键纽带,资源链是保障治理活动落地的物质基础,二者深度融合可推动治理从分散化向一体化转变。
可以搭建街道级综合指挥平台:前期开展各部门数据需求调研,明确区级城市运行、政务服务等系统的数据对接标准;同时,梳理街道内部综治、民政、城管等部门的台账数据类型,建立统一数据格式与共享目录,确保数据跨部门流通顺畅;平台建成后,制定信息更新机制,要求各部门每日上传动态数据,每周开展跨部门会商,以解决数据不一致问题。以双流区快递行业“四联”模式为切口,立足国际航空枢纽定位,探索通过组织联建(破解监管碎片化)、品牌联塑(增强群体归属感)、服务联动(激活产业驱动力)、共治联心(构建治理共同体)的机制路径。
二、数据链驱动提精度,服务链优化增温度
在超大城市中,群众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以及差异化的特性,传统的经验式治理方式难以精确地回应这些需求。依据精准治理理论,需通过数据链打通需求识别与服务供给的通道,通过服务链优化将数据价值转化为民众获得感。数据链可实现对治理需求的动态感知与规律研判,服务链是连接治理主体与群众的关键载体,二者结合能提升治理的精准性与人文关怀。
可以在网格层面打造覆盖“人、情、地、事、物、组织”的动态数据库:首先划分网格数据采集责任区域,明确网格员采集频次与具体内容;接着接入智能水表、燃气表、公共区域监控等各类物联设备,设定数据异常预警阈值,通过AI算法针对独居老人用水异常、占道经营等场景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同时开发简易版民生服务端口,简化注册与操作流程,设置诉求分类指引模块;群众提交诉求后,系统自动匹配责任主体并推送派单信息,建立诉求办理进度实时反馈机制,依据群众评价数据每月优化服务流程,缩短平均办理时限。
三、责任链压实明边界,监督链闭环保落实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面临着繁杂的任务,涵盖民生服务、市容管理、应急处置等多个领域,如果责任划分不够清晰,就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者“管理真空”的情况。从责任治理理论的角度来看,需要通过责任链来明确各个主体的权力和责任,依靠监督链保障责任履行,形成“权责对等、监督有力”的治理局面。
可以构建“街道主战—社区落实—网格执行”的三级责任体系:首先梳理基层治理重点任务清单,明确街道统筹协调、社区组织实施、网格具体执行的职责范围,避免职责交叉或遗漏;制定各层级任务处置时限标准,将下沉干部工作绩效纳入社区考核体系,由社区每月对下沉干部履职情况评分。同时,搭建数字化监督平台,设置任务接单、处置、反馈等流程节点,每个节点配备时间提醒功能,防止任务拖延;接入群众评价模块,群众可扫码对问题处置结果评价,平台自动统计各主体处置效率与满意度数据,每季度排名公示,形成责任闭环管理。
四、制度链完善固长效,创新链引领促跃升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动态变化,若缺乏制度保障,易导致治理措施碎片化。从创新治理理论出发,需凭借制度链规范治理行为,通过创新链突破传统治理瓶颈,实现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制度链可为治理实践提供稳定规则框架,创新链能为治理发展注入新动力,二者互补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可以出台基层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明确数据采集范围、标准与责任主体,规定数据使用权限与流程,避免数据滥用或泄露;构建数据安全保护机制,定期开展数据安全检查。推行“网格+新就业群体”创新模式:首先与外卖、快递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制定兼职网格员招募条件与培训计划,确保兼职网格员具备基础治理能力;明确其巡查范围、上报流程与激励措施(如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生活服务)。定期开展治理创新评估,组建由专家、街道干部、群众代表构成的评估团队,评估创新做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将成熟创新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
五、结语
从“物流链”到“治理链”的思维转变,本质是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从要素分散向系统协同的演进过程,这一转变契合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需求。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深入渗透与治理实践持续深化,“治理链”体系将不断完善,不仅能提升基层治理的响应速度与服务质量,更能增强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为超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治理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