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新形势下基层治理模式转型的路径探析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陈科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其运行效能直接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支撑、国家治理的基石、服务群众的一线平台。四川省兴文县位于川滇黔渝交界处,作为四川省内少数兼具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特征的典型县域,社会结构复杂、治理任务艰巨、矛盾风险多样。近年来,兴文县立足县情实际,直面复杂治理挑战,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取得初步成效,其经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兴文县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与主要成效

兴文县坚持从制度化、社会化、法治化、信息化四个维度系统推进基层治理向均衡、稳定、共赢转型。

(一)强化制度引领,构建党建引领治理新格局

兴文县着力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明确一把手负责制与分级承包责任。例如,在古宋镇老旧小区改造中试点推行党建+网格+物业模式,由社区党组织牵头,联合物业公司、网格员、居民代表中的党员骨干组成红色议事小组,成功解决了多个老旧小区停车难、环境卫生差等长期困扰居民的老大难问题。

(二)推动社会参与,形成多元协同治理合力

兴文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一方面,加强社工人才、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其参与治理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打造童伴妈妈”“六嬢龙门阵”“乡贤理事会等具有乡土气息、贴近群众生活的社会组织品牌,以拉家常”“摆龙门阵等方式开展关爱服务与纠纷调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其中,大河苗族乡乡贤调解团成效尤为显著——调解团由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教师、企业家组成,2024年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80余起,调解成功率超98.5%,成为维护乡村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三)深化法治保障,提升基层法律服务能力

为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兴文县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社会氛围。在全县178个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并创新普法与法律服务形式。九丝城镇创新推出的法律赶场活动便是典型:利用赶集日设立法律咨询点,为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法律服务,2024年累计接待咨询3000余人次,解决法律问题200余个。此外,全县普遍在法庭、派出所设立诉前调解室”“警调对接室,选配专职人民调解员或律师每周定期到岗值班,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2024年,全县通过诉前调解成功化解的矛盾纠纷数量同比增长30%

(四)依托智慧平台,赋能基层精准治理

针对山区县治理半径大、人员分散等特点,兴文县打造智慧综治一体化平台,整合网格管理、数据汇聚、指挥调度、多元解纷四大模块功能。僰王山镇利用该平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通过无人机巡查与传感器数据采集,提前预警并转移群众,成功避免多起潜在安全事故。在日常治理中,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矛盾信息,实行红黄蓝三色分级管理,形成信息收集任务派发分类处理跟踪督办反馈评估的闭环运行机制,显著提升治理响应速度与处置效率。2024年,该平台累计处理各类事件1.5万余件,办结率达98.8%,平均处置时间缩短45%

二、当前我国基层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基层治理仍面临诸多复杂因素交织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源头治理机制尚不完善

基层政府既是维稳工作的实施主体,又往往是信访和群体性事件针对的主要对象,维稳压力巨大,导致重问题解决、轻源头治理,习惯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工作方法多停留在应急性层面,未能做到疏堵结合,使深层次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根治。

(二)社会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当前,社会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还不够畅通,积极性、主动性还不高,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之间协同不足,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孤岛,制约了治理合力的形成。

(三)行政效能与成本矛盾突出

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管控型治理模式往往依赖高成本维持稳定,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以补助换稳定的短期行为,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还可能助长以闹求利的不良风气。同时,基层干部普遍面临压力型体制下的多重考核问责,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问题依然存在,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影响其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效能。

三、推进基层治理模式转型的路径建议

基于兴文县的实践探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应坚持以下基本路径: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治理核心

党的领导是基层治理的根本保证。一要压实党委责任,将党的领导贯穿治理全过程,明确权责清单,落实属地、监管主体责任。二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延伸组织链条,建设矛盾纠纷调解阵地,提升组织战斗力;可进一步推广党建+网格+物业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全面覆盖。三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提升综合治理水平。

(二)注重源头预防,提升治理前瞻性

一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聚焦重点领域排查隐患,从源头消除风险隐患产生的土壤。二要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通过书记开放日”“居民议事会”“线上恳谈会等形式促进干群互动。例如,周家镇推行的书记开放日已形成固定制度,每月由镇党委书记牵头召开议事会,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及时解决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三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矛盾产生。

(三)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治理针对性

基层治理必须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一要完善问题发现机制,发挥网格员、楼栋长等基层力量作用,及时准确掌握苗头性、预警性信息;按照保障合法、解决合理、打击非法原则分类处置问题,防止矛盾积累升级。例如,石海镇在处理旅游纠纷时,通过网格员提前介入,成功化解多起游客与商户之间的冲突。二要构建长效治理机制,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入剖析根源,举一反三,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政策或工作机制加以解决;同时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将其固化下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机制。

(四)强化法治思维,夯实治理基础

要发挥法治在定纷止争中的基础性作用。一要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加强普法宣传,创新普法形式,提升群众法治素养。二要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为特殊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推广线上咨询”“预约服务”“法律赶场等模式,扩大法律服务覆盖面。三要规范公权力运行,避免和纠正乱作为”“不作为问题,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五)推动协同共治,凝聚治理合力

树立整体治理观,打破部门壁垒,促进政府、社会、市场、公众多元协同。一要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积分制”“清单制等自治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二要引导行业协会商会、企业、新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莲花镇推行的企业+村社共建模式,引导当地企业参与乡村治理,共同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就业安置等问题,实现互利共赢。三要深化智慧治理平台应用,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提升对矛盾风险的预测、预警、处置能力,推动基层治理向智理升级。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中共兴文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