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AI 辅助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刘馨阳

围绕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与新一代智能技术的耦合演进,聚焦从单一经验模式走向数据驱动与场景化赋能的路径,其价值在于突破传播方式、组织动员与价值认同的边界,回应复杂业务情境中思政工作精细化、日常化与长效化的需求。同时,梳理AI辅助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关键瓶颈,主要包括识别模式与场景匹配、技术应用能力、制度保障、人员理念理解四个方面的问题,并据此提出融合传统文化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队伍技术应用培训、制度体系完善以及理念与实践双轮驱动的策略,勾勒出从试点到规模化落地的路径。

一、AI辅助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模式与场景匹配不足

第一,场景识别不够精准,供给侧常以通用工具替代专门设计,忽视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班组协同、隐患治理等细分情境的差异,导致AI辅助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在内容、节奏与触达方式上难以贴合实际。第二,线上线下协同设计不足,线下组织生活与线上智能推送彼此割裂,传播链条碎片化,难以形成触达转化的闭环。第三,知识库建设与业务语境脱节,价值叙事与岗位实践连接不紧密,案例复用率低,相同主题在不同单位和工种间难以迁移。第四,评价标准偏技术导向,重点击量与新奇体验,轻组织成效与行为改变,导致优化循环偏离思政工作目标。由此带来内容场景落空、资源消耗加大与试点难以复制的连锁反应,影响AI辅助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稳定推进与规模化扩展。

(二)技术应用能力差距  

第一,队伍对智能工具的理解与掌握存在断层,管理人员、专兼职政工干部与技术骨干之间能力水平差异显著,影响协同效率与应用质量。第二,工具选型与组合能力不足,往往依赖单一平台,忽视文本、图像、音视频与知识检索的协同,难以支撑多模态内容的高质量生产。第三,数据治理意识薄弱,素材来源、标注口径、版本管理与安全边界不清晰,造成知识沉淀分散、复用困难及内容一致性问题。第四,跨系统互联互通不畅,不同业务平台、学习平台与宣传渠道之间接口标准各异,流程衔接与结果回流困难,难以形成持续优化的机制。上述差距使AI辅助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在落地环节出现时效慢、成本高、质量波动大的问题,削弱了队伍对技术的信心与使用意愿。

(三)制度保障不完善

第一,顶层设计不够系统,缺少覆盖目标设定、流程规范、角色分工、质量控制与风险处置的成套规则,导致项目推进依赖个人经验,稳定性不足。第二,内容生产与审核机制不健全,价值取向把关、版权合规与发布流程衔接不顺,智能生成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与边界控制难以确保。第三,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不够细化,权责界面模糊,涉及敏感信息的采集、使用与留痕管理缺乏清晰要求,增加合规风险。第四,资源配置与绩效评价未形成闭环,预算、采购、运维与培训各自为政,考核口径与思政目标关联度不足,造成投入产出不清晰。制度缺位使AI辅助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难以形成稳定的组织支持和可复制的经验模板,影响持续迭代与长远推进。

(四)人员理念理解不足

第一,对技术角色的认识存在偏差,或将其视为噱头,或寄望其替代人工,忽略人机协同的边界与优势,影响合理分工。第二,价值导向与工具使用脱节,部分人员更关注形式与新颖度,忽视内容的政治性、群众性与实践性统一,易出现表面热闹、实效不足的情况。第三,跨部门沟通动力不足,思政、信息、业务条线各自推进,需求对齐与资源共享不畅,难以形成共同语言与共创机制。第四,学习意愿与持续投入不足,短期培训后易回归旧习惯,新工具难以融入日常工作流。理念偏差与行为惯性共同作用,削弱AI辅助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内生动力,使很多探索停留在展示层,难以沉淀为可推广的经验。

二、AI辅助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构建“AI+传统文化融合的思政教育模式

第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座建设权威知识库,围绕企业历史、红色基因、行业精神与岗位故事,形成可检索、可复用的素材体系,支撑日常宣讲与场景化创作。第二,打造叙事模板与情境化微课程,将家国情怀、职业伦理与安全规范融入典型班组与项目现场,借助智能生成实现图文音视频的一体化表达。第三,设计互动化传播与共创机制,依托问答助手、情景演练与案例推送,增强员工参与度,让AI在触达、反馈与改进中形成闭环,提升AI辅助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落地效果。第四,推进线上线下同频联动,在主题教育、团建活动与岗位练兵中嵌入智能服务,确保内容与组织生活相互支撑,通过连续性供给与即时反馈稳步提升实效。

(二)加强思政教育队伍技术应用培训

第一,构建分层分岗的训练体系,围绕策划、创作、审核、传播与评估设置对应能力单元,使不同岗位精准补齐短板。第二,以真实业务任务为牵引,设置可复制的实践项目,从选题规划、素材治理到成果发布全流程演练,让工具使用融入工作流程。第三,建立案例库与方法库,沉淀提示词撰写、内容润色、多模态组合与质量把关的操作规范,促进经验共享与快速上手。第四,形成常态化辅导与评估机制,结合阶段作品点评、同伴互评与复盘改进,强化学习闭环,提升队伍对AI的使用信心与创造性,为AI辅助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撑。

(三)完善AI辅助思政教育制度体系

第一,完善顶层设计,明确目标框架、流程规范与角色职责,确保从需求提出到效果评估均有章可循。第二,健全内容审核与发布机制,明确价值把关、来源校验与敏感边界的处置流程,保障内容的权威性与一致性。第三,细化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明确信息采集、使用、留痕与归档要求,落实分级授权与责任追溯,筑牢安全底线。第四,完善资源与绩效闭环,建立预算配置、采购准入、运维保障与培训投入的联动机制,优化评估指标与思政目标的对应关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包,提升AI辅助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四)注重理念与实践的同向发力

第一,强化人机协同理念,厘清技术边界与优势,突出以人为本、技术赋能、价值导向的原则,引导各类岗位重塑角色分工。第二,推进变革管理训练,通过情景演练与任务驱动,帮助团队在实际工作中形成新流程与新习惯,降低转型阻力。第三,搭建跨部门共创平台,组织思政、信息与业务条线围绕具体项目协作,统一需求语言,打通素材、渠道与评估环节。第四,建立激励与示范机制,遴选一线样板开展试点,总结可复用的方法并推动经验扩散,持续提升组织对AI辅助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认可度与参与度。

综上所述,推动AI辅助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关键在于实现模式与场景的精准耦合、队伍与工具的有效协同、制度与流程的稳定护航以及理念与实践的同向发力。本研究强调以价值导向统领技术应用,以组织机制保障持续迭代,以真实场景检验成效。未来,相关研究可进一步拓展人机协同范式、完善内容质量评价框架、深化数据治理与伦理规则、探索跨企业的资源共享与协同推进路径,为规模化、可复制的实践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操作指南。

(作者单位:天津渤化兆华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