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彤彤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教育形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仅重塑着教学环境和手段,更对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和育人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数字时代与教育家精神的互构关系,有效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探索培育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已成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数字时代与教育家精神的互构关系
数字时代不仅改变了教育的技术手段,更深刻地重塑了教育的生态体系。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正推动教育范式从“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学习”转型,同时促使教育资源愈发走向“丰富开放”。从互构视角审视,数字技术与教育家精神呈现出鲜明的相互建构特点。一方面,数字技术为教育家精神的落地提供了新的实践场域与能力延伸渠道。借助虚拟教研平台、智能教学助手、学习分析系统等工具,教育家的教育成果得以放大和广泛传播,其影响范围也从传统的物理教室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网络空间,让教育理念的辐射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为数字技术的教育应用划定了价值坐标与伦理边界。教育家精神始终强调育人的本质属性,坚持数字技术必须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避免技术应用偏离教育核心目标。这种互构关系本质上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数字技术作为工具理性的典型代表,聚焦于提升教育的效率与精准度;而教育家精神作为价值理性的集中体现,着重凸显教育的人文关怀。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在更高层面实现了互补——数字技术为教育家精神的当代实践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教育家精神则为数字技术的教育应用赋予深刻价值意义。
二、数字时代背景下培育教育家精神面临的新要求
数字时代催生的教育变革,既对培育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多层面新要求,也为其创造了新机遇。
一是对“人文素养与技术素养并重”的要求。教育家既要具备驾驭数字技术的能力,熟练运用新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始终保持深厚的人文关怀,坚守“育人初心”的核心使命。这意味着教育家既不能成为排斥技术的“守旧者”,又不能沦为盲从技术的“工具人”,而应成为以主体姿态运用技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二是对“数据智慧与教育洞察力融合”的要求。在数据驱动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家需要具备收集、分析和解读教育数据的能力,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教学规律、精准识别学生需求、科学预测发展趋势。但这种数据能力并非单纯的技术操作技能,而是与教育经验、教学智慧深度融合的专业判断力,最终体现为通过数据表象洞察教育本质的深刻能力。
三是对“协同创新与开放共享精神强化”的要求。数字技术打破了教育的时空边界,这就要求教育家具备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创新网络的能力,能够通过开放共享的机制汇聚各方教育智慧,推动教育知识的共创共用。这种协同创新精神,促使教育家突破传统“个体劳动”的局限,构建起集体智慧的共创机制,为教育创新注入新活力。
三、数字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向度与实践进路
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需要从多个向度系统构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向度:在价值向度上,要坚持技术赋能与人文引领的统一,帮助教育家建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使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能力向度上,要注重数据智慧与教育智慧的融合,培养教育家运用数字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伦理向度上,要强化教育家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担当,使其能够在人机协同的复杂环境中做出合理决策。具体可通过以下实践路径推进:
一是推动“数据驱动”与“经验赋能”相结合的教育实践。采用数据与经验相互支撑、共同作用的工作方法,一方面要超越单纯的数据分析,强调对教育数据的语境化理解和意义阐释,深入理解数据背后的教育场景和实际意义;另一方面要将数据与教育经验、专业判断相结合,形成既客观准确又充满教育温度的工作方式和决策机制,不断提升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构建技术应用的价值伦理与批判反思机制。制定数字技术教育应用的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明确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边界与限度;同时,建立教育技术应用的反思性实践机制,鼓励教育工作者通过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式,持续审视技术应用的教育意义和人文价值。
三是构建协同创新与开放共享的实践机制。搭建教育创新协作平台,打破学校、地域和领域的界限,促进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企业和技术人员等多方力量的深度合作;完善开放知识库和资源分享机制,鼓励教育家将实践智慧、教学案例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化整理和共享;创新协同工作模式,形成集体智慧生成的常态化机制,推动教育知识的持续创新和迭代优化。
数字时代的教育家精神研究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需要明确的是,数字时代并非要用技术取代教育家,而是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拓展教育家的能力边界与影响范围。因此,在数字时代培育教育家精神,既要坚守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不变,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在守正创新中切实履行教育家的当代使命。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