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润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技术革新、产业转型与地缘冲突等多重因素交织,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复杂“风险场”。主流风险管理多聚焦技术层面,却难以触及本质,唯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深入把握经济变局的内在规律,才能构建更具前瞻性和根本性的风险战略,筑牢企业发展的“护城河”。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矛盾分析法三重维度,系统剖析企业风险管理的本质与策略,指出风险根植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强调企业须通过构建和谐劳资关系解放创造力、运用辩证思维统筹安全与效率,从而实现从被动应对风险到主动塑造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转变,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洞察风险根源:把握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通常来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经济风险产生的深层根源,当前经济变局正是这一矛盾在当代全球化体系中的集中体现。生产力迅速发展催生系统性风险。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在推动生产力跨越式进步的同时,也对传统行业格局造成颠覆性冲击,引发市场竞争态势与产业生态的深度重组——这本质上是生产工具革新引发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对此,企业需敏锐把握生产力演进的核心方向,主动拥抱技术变革趋势,加大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将系统性风险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
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生产与分配关系的矛盾日益凸显,全球价值链断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供应链震荡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内在冲突。对于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的企业而言,必须清醒认识到供应链与市场风险的本质是全球生产关系失衡的外在表现,因而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重新审视自身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定位,通过多元化布局与技术自主可控,构建安全可靠、韧性强劲的供应链网络,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缓冲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化解内部风险:构建和谐共生劳资关系
基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风险——组织效能低下与创新能力不足,其根源深植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之中。传统管理模式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往往通过强化劳动强度、延长工时或压低工资等方式,加剧劳资对立,抑制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最终导致人才流失、效率停滞与创新匮乏等内部风险。在经济变局中,创新作为企业生存的生命线,根本源于人的创造性劳动。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必须将调和劳资关系、解放和发展劳动力作为内部治理的基石:一是尊重劳动者主体地位,摒弃视员工为“可变资本”的旧观念,以“共建共享”激发主人翁意识;二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自动化与智能化替代重复性劳动的时代,投资于员工的终身学习与技能重塑,推动其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不仅是对技术风险的有效应对,更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更高剩余价值的战略举措。
统筹发展关系:运用辩证思维驾驭风险
有效的风险管理并非试图消除所有矛盾,而是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对立统一中寻求动态平衡。具体到企业实践,需统筹好几对核心关系:在“效率与安全”的矛盾中,企业不能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供应链、数据及生产安全等底线问题,必须将安全发展置于优先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在“开放与自主”的矛盾中,既要坚持开放合作,又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立自强;在“资本与社会”的矛盾中,企业应认识到自身是社会经济组织,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社区、环境及社会建立和谐共生关系,从而有效规避政策、法律与声誉风险,实现长期可持续经营。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企业风险管理要求企业主动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主动运用辩证法在多重矛盾中把握战略平衡,从而从风险的被动承受者转变为新发展格局的主动塑造者,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积极力量。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