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婷 徐惠
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提出“探索打造环成都近距离避暑康养休闲度假旅游带”。成都大邑的西岭雪山—花水湾—鹤鸣山—雾中山一线,以其独特的清凉生态与“道佛同源”的文化底蕴,具备打造环成都近距离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带的显著潜力。
一、核心优势:构筑避暑度假带的资源基石
“西岭雪山—花水湾—鹤鸣山—雾中山避暑度假带”的构想,立足于其无可替代的自然与人文双重优势。
1.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与生态资源
“西岭雪山—花水湾—鹤鸣山—雾中山避暑度假带”夏季气温显著低于成都市区。西岭雪山作为距成都最近的雪山,夏季平均气温仅20℃,森林覆盖率超90%,是成都天然的“空调房”。花水湾温泉则依托雪山温泉资源,拥有25家星级酒店及120余家民宿,满足四季康养需求。鹤鸣山、雾中山气温较市区低5-10℃,峡谷溪流清凉,形成天然的“城市凉岛”。
2.底蕴深厚的“仙佛同源”文化资源
鹤鸣山被誉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是公认的道教发源地;雾中山为佛教南传首地,开化寺建于东汉,其禅茶文化历史悠久。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三线建设遗产资源,周边更延伸至道明竹艺村、安仁古镇等非遗和乡村文化体验点,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内涵多元的文化谱系。
3.初具雏形的产业基础与区位条件
大邑县已获评“避暑旅游目的地”和“巴蜀气候康养地”双品牌认证。西岭雪山—花水湾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较为完善。从成都市中心出发,自驾及高铁均在1.5小时交通圈内,符合现代都市人群对于短途、高频、深度休闲度假的出行需求。
二、现实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亟待破局
尽管优势突出,但该区域要实现从“资源富集”到“产业高地”的跨越,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1.协同不足,品牌分散
西岭雪山、花水湾、鹤鸣山、雾中山目前仍是“孤岛式”运营,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票务系统和交通接驳,未能形成合力,导致“大资源、小产业”的困境,整体品牌影响力与竞争力被削弱。
2.业态单一,季节失衡
过度依赖“冰雪+温泉”,度假区70%收入集中于滑雪季与温泉消费,夏季避暑产品开发不足,缺乏特色文化活动支撑全季运营;文化资源转化率低,鹤鸣山道教文化、雾中山佛教遗迹仅停留在观光层面,产业开发程度低,未形成深度研学、禅修体验等沉浸式产品。
3.交通梗阻,可达性差
公共交通覆盖薄弱,以自驾为主,高铁仅通大邑站,至西岭雪山、花水湾、鹤鸣山各景点需要换乘;路网承载力不足,节假日通往西岭雪山的主干道(如大双路)常因车流量超负荷引发拥堵;雾中山、鹤鸣山片区支线公路等级偏低,部分路段狭窄,影响游客可达性。
三、实施路径:打造避暑度假带的三维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需以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从三个维度重点突破:
1.资源整合与区域协同
首先,规划引导。政府应制定统一的西岭雪山运动康养片区发展规划,明确各景点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例如,在土地利用、项目布局、市场监管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各景点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其次,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如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吸引更多的投资用于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和基础设施改善,特别是目前片区内旅游开发较薄弱的鹤鸣山、雾中山。第三,旅游产品联动。设计主题串联旅游线路,如“冰火两重天”,西岭雪山高山徒步+花水湾温泉放松+雾中山禅茶清心;“佛道自然”,西岭雪山星空冥想+鹤鸣山太极问道+雾中山晨钟暮鼓;“亲子探索”,西岭雪山滑草+花水湾温泉水世界+鹤鸣山自然教育。
2.业态升级与全季运营
首先,优化交通,完善路网体系。加快实施大双路拓宽工程,增设旅游巴士专用道,推进大邑东互通改造项目,实现与成雅铁路无缝衔接。加密公共交通,开通成都至花水湾的直达高铁班次,开发景区间环线接驳车,推广“一票通”联程服务。智慧调度系统,建立实时流量监测平台,动态调整停车场和索道运力,高峰期限流预约。其次,丰富产品供给。针对不同季节设计差异化产品,西岭雪山可开发高山露营、星空观测等特色项目,强化夏季避暑功能;花水湾可依托古海水温泉资源,打造四季康养度假区;鹤鸣山、雾中山则以宗教文化和原始森林为基础,发展生态徒步、文化体验等业态。如鹤鸣山道教养生课程,雾中山森林瑜伽。春秋季可结合云海、高山杜鹃、红叶等自然资源开展主题摄影活动。形成“冰雪+温泉+避暑+文化”的立体度假体系,实现“全域全季全时”旅游。第三,提升服务。在西岭雪山—花水湾引入专业度假运营商,开发高端民宿、康养中心,设置“度假管家”,提升过夜游客比例;在鹤鸣山—雾中山开发主题民宿、禅意客栈等;开发一体化智慧旅游平台,如小程序、APP,实现门票预订、交通接驳、导览讲解等全流程数字化服务。
3.创新场景与拉动消费
首先,文旅深度融合。策划特色节庆活动,如西岭山歌非遗展演,活化文化场景,修复鹤鸣山道教宫观、雾中山佛教遗迹,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如禅茶制作、抄经静修。其次,推动“避暑+”模式。“避暑+艺术”,举办星空音乐节、戏剧节,将“避暑”转化成山居度假;“避暑+康养”,开发禅修民宿、温泉疗养,吸引银发群体长期“旅居”;“避暑+乡村”带动农家乐、民宿发展;“避暑+夜经济”形成特色消费场景,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形成了文旅游、康养游、乡村游、夜间游等新业态,将气候资源转化为旅游品牌。第三,注重宣传营销。统一品牌标识,在智慧蓉城、天府市民云等传播平台设置“避暑”专题,在火车站、机场、高速出入口等地投放宣传物料,如避暑地图;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做好短视频和直播类科普讲解和营销展示,利用热点话题如“成都避暑天花板”,不断提高IP知名度。
打造“西岭雪山—花水湾—鹤鸣山—雾中山避暑度假带”,是成都响应避暑旅游市场爆发性增长、优化旅游产品供给结构的战略举措。它不仅是单一的经济项目,更是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实践。通过系统性的资源整合、业态创新与配套提升,该度假带有望成为“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的核心支撑和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样板。
(张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惠,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