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4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地方债务风险会否影响老百姓生活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张伟伟

一、地方债的来龙去脉

从本质上说,地方债(全称:地方公债)就是地方政府向社会公开借钱。不同于个人贷款或企业融资,地方债实行财政部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模式,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保险机构、基金公司等各类投资者,是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政府举债方式。按照用途划分,地方债分为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一般债务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专项债务则多投向有收益的项目,如收费公路、城镇管网改造、产业园区建设等。如果把家庭理财类比成小财政,那么地方债就像家庭按揭贷款——家庭为买房提前贷款,未来用工资偿还;地方政府则为修路、建学校、搞基建提前通过债务集中资金,未来以财政收入作为还款来源。

地方债并不是新鲜事物。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2009年,国务院首次允许地方试点发债;此后,地方债逐步走向规范化,并在2015年被纳入限额管理体系,正式进入制度化发展轨道。可以说,地方债是地方发展的发动机之一,百姓日常接触的平整道路、扩建学校、改善后的医院等,背后都可能有地方债资金的支撑,它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地方债务风险引发关注

近年来,地方债务规模持续扩大,背后涉及多方面原因。第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但民生支出、基建投资等刚性需求不断增加,收支错位迫使地方政府更多依赖债务融资。第二,稳投资的政策导向。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专项债成为拉动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过去几年轨道交通、城镇更新、保障性住房等项目的推进,均离不开专项债资金支持。第三,历史遗留问题。在严格限额管理实施前,部分地方依赖融资平台违规举债,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隐性债务。尽管中央近年来持续推动隐性债务化解,明确要求遏增量、化存量,并指导地方通过财政重整等方式逐步缓释风险,但部分地区仍面临不小的偿债压力。

公众对地方债务风险的担忧,核心在于其是否会影响自身生活与公共服务。例如,有人担心债务过高导致教育、医疗投入缩减,有人担心基建项目被迫叫停,还有人担忧债务违约传导至金融体系。从区域差异看,东部沿海地区财政实力较强,偿债能力较强;而部分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有限、债务率偏高,易成为风险聚集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地方债占GDP比重虽非全球最高,但增长速度较快,也容易引发市场担忧。由此可见,地方债务风险既是财政金融领域的专业问题,又是关系到社会心理的民生问题;既牵动投资者信心,又影响老百姓的获得感。

三、风险存在,但总体可控

那么,地方债务风险会不会影响老百姓生活?答案是:可能有间接影响,但总体可控。风险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债务率较高的地区,公共服务改善的速度可能放缓;二是部分基建投资项目的推进节奏可能趋缓。但需明确的是,地方债务风险不会像家庭债务那样直接压到个人身上——中央财政和监管体系已建立起防火墙,包括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处置预案等,能有效防止风险扩散。

地方债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它仍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借债修路能方便百姓出行,借债兴办教育医疗可提升民生水平。这关键在于债务必须用在刀刃上,形成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回报。从长远看,地方债既是潜在风险点,也是转型发展的机遇——通过制度建设与治理能力提升,完全可以将风险转化为发展动能。

四、化解风险,守护民生

从全国整体看,地方债务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中央财政和监管部门已构建多道防火墙防范系统性风险。但要真正稳住社会预期、守住民生底线,还需多措并举。其一,加强限额管理,严守举债底线。目前,地方债务实行全国人大统一批准限额制度,各地必须在限额内合法举债,超范围举债属于违法违规行为。这一制度如同紧箍咒,能有效防止债务无限扩张。其二,推行债务置换,减轻偿债压力。针对高利率、期限短的存量债务,通过发行低利率、期限长的置换债券,缓解地方短期还款压力。其三,提高财政透明度,让公众看得见钱。通过预算公开、债务信息披露、资金绩效评估等方式,明确资金流向,既避免乱花钱,又增强了社会信任。其四,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钱花在刀刃上。专项债资金应更多投向补短板、惠民生领域,如贵州省铜仁市2023年利用专项债实施农村饮水改善工程。其五,壮大产业税源,增强造血功能。偿债能力的核心在于财政收入,地方政府需通过产业升级、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扩大税基,形成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实现借得起,还得上、用得好。其六,强化中央财政支持,防范风险外溢。对于部分财政困难地区,中央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补助缓释风险;对个别债务率过高地区,还会实施定点支持与专项治理,避免风险蔓延。

总之,在严格防控风险的前提下,规范、透明、高效的地方债务融资,仍是支持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金融工具。财政的根本目标是守住民生底线。只要这一底线牢牢守住,债务风险就不会成为压在老百姓头上的负担。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