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趋势和实践进路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李晟 陈梦琦 李歌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深化的转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已从单纯技能传授,转向 德技并修、价值引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提升学生认知的匹配度和情感的共鸣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对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在数字化浪潮中,如何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深化产教融合优势,构建更具针对性的培育路径成为破解高职学生价值观培育困境、落实 三全育人理念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与新媒体技术重塑教育生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推动高职价值观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多维互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的要求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高校价值观传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与其他具体矛盾共同影响着传播机制的有效运行。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异化可能干扰培育的本真属性,数字信息的离散性可能降低传播效益,这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深度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丰富资源,高职院校正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构建文化育人新模式。传统文化中大道之行的天下理想与共产主义信仰形成精神共鸣,为核心价值观筑牢共同理想根基;实事求是的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深度融合,夯实了价值观培育的哲学基础;协和万邦的文明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贯通,拓展了全球视野。同时,结合高职学生职业属性,将工匠精神”“职业诚信”“行业责任等元素融入教育,实现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的有机结合。

(三)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成为主流方向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深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日益紧密,价值观培育逐渐融入校企协同全过程。通过校企协作实现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机制,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核心价值观培育。将价值观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结合,让学生在真实职场环境中体悟敬业、诚信等职业精神,实现 德技并修。校企共建的 现代产业学院更成为培育新阵地,将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云教材与专业课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责任担当,完成从 技能人社会人的转变。

二、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问题表征

(一)教育主体层面:师资与协同机制的双重困境

师资理论素养不足与协同机制缺失构成教育主体层面的主要问题。调研显示,约35%的高职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中缺乏系统性与深度,因理论功底薄弱,难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原理等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式教学使课堂教育停留在概念灌输,学生难以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同时,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突出,依据协同教育理论本应产生的“1+1>2”育人效果未能实现。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管理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在培育目标、内容与方法上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培育工作呈现碎片化、孤立化特征,难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二)教育内容与方法层面:理论与实践的割裂

教育内容与专业脱节及教学方法滞后是该层面的主要症结。高职教育具有鲜明职业性,但核心价值观培育未能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素养要求,从职业能力培养理论视角看,这种脱节使学生无法从专业发展需求理解核心价值观内涵,学习动力不足,难以实现价值引领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统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实践体验中的知识建构,但高职院校仍以传统讲授法为主,超过70%的课堂依赖教材与PPT展示,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互动方法应用较少。这种单一模式不符合高职学生注重实践的学习特点,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认同。

(三)学生自身层面:认知与践行的现实落差

认知薄弱与践行不足形成学生层面的现实矛盾。受招生政策影响,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核心价值观理论时存在理解障碍。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表明,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不足会影响信息加工,导致部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内涵、逻辑关系理解模糊,易产生认知偏差。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主义思潮冲击明显,部分学生过于关注个人技能提升与短期利益,忽视社会责任与集体利益,在价值选择中以个人得失为先,出现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现象,削弱了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引领作用。

(四)社会环境层面:多元思潮与网络生态的挑战

多元思潮冲击与网络生态不良构成外部环境的主要挑战。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高职学生因社会阅历不足、判断力弱,易受不良思潮误导,对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盲目追求个人自由与物质享受,忽视集体主义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互联网普及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海量繁杂、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网络,碎片化、娱乐化内容分散注意力,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等易误导价值判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参差不齐,缺乏信息辨别筛选能力,易受不良信息侵蚀,影响培育效果。

三、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进路

(一)强化教育主体作用,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完善多部门协同育人机制。为此,需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研讨,深化理论理解。鼓励跨学科研究,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等知识创新教学。建立教学能力激励机制,通过教学竞赛等引导教师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生活化,增强教学吸引力。成立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牵头整合各方力量,制定统一规划。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求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将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形成育人合力。

(二)革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增强培育实效性

促进教育内容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依据不同专业职业特点,开发特色教育课程与资源,将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要求结合,让学生从专业视角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激发学习兴趣与价值认同。引入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模拟等多元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价值判断,通过项目实践践行价值观。利用互联网搭建线上平台,开发微课程、互动社区等模块,拓展学习时空,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引导学生自我提升,促进知行合一

加强学习指导以夯实认知基础,开展实践活动以强化价值践行。针对文化基础薄弱问题,采用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理解理论,引导构建知识体系。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参加讲座拓宽视野,通过优秀学生经验分享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学习主动性,形成正确价值认知。同时,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认同,将价值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知行合一。

(四)优化传播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与批判性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多元思潮的辨别抵御能力。建设网络思政平台,开发优质资源引导正确用网。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培养学生信息辨别整合的能力,抵制不良信息影响。

总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直面师资与协同机制困境、教学实践脱节、认知与践行的现实落差等困境,通过强化教育主体作用、革新教育内容与方法、促进知行合一、优化传播环境,将价值观培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精湛技艺与崇高追求的新时代技能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与人才支撑。

【该文入选基金项目:中国商业技师协会2025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ZSJYB20250540)】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