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元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全球化浪潮与多元文明并存的今天,中华民族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构建一套既根植于深厚历史土壤又面向未来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体系。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体系建构的政治逻辑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文化观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首先,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文化的发展必须服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体系时,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创新的理论精髓。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世界影响的现代文明理论体系。这种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现代文明形态的丰富和完善。
最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开放的理论原则。开放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时代,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发展。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开放原则,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吸收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共同发展。这种开放不仅是对外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窗口,更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体系建构的精神标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社会治理智慧和艺术成就。这些思想资源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性格和精神风貌,还为现代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和文化支撑。例如,儒家的仁爱礼治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社会理念;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倡导顺应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则体现了法治精神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这些思想资源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其与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其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文明发展经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体系建构的目标遵循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和奋斗目标。因此,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体系时,我们必须将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化的繁荣兴盛推动民族的全面振兴。
具体来说,我们要通过构建现代文明理论体系来引领和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活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为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以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进程。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体系建构的世界贡献
中华民族在构建现代文明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不仅关注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更致力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首先,要具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和宽广的国际胸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不是对西方文明模式的简单模仿或复制,而是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华民族自身特点和文化传统,进行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创新。因此,要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文明理论体系。
其次,要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中华民族在构建现代文明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最后,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民族在构建现代文明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节、展览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风采;同时,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文明发展经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交流与互鉴。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