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是靠技术吃饭的,只有把活干好干精了,才吃的香!”这是陕煤化黄陵矿业机电公司80后“煤黑子”孔海龙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2004年,20出头的孔海龙来到黄陵矿业,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矿工。在这之前,他当过厨师,做过小商贩,用他当时的话说就是“曾经烟熏火燎,现在尘飞雾绕,变成了真正的‘煤黑子’”。
那时井下的工作环境差,从事采掘工作的他看到的都是乌黑的面孔,老的,少的;触碰到的都是笨重轰鸣的采煤设备,新的,旧的。一时间,沮丧与无助占据了他的心,他在想,难道自己这辈子就只能与这黑乎乎的煤为伴了?
“年轻人,要不想一辈子待在井下,就得先把本事练好了,矿上好岗位多的是,就看你本事有多大。”师傅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一句话一下子触动了他。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好真本事。闲暇之余,他开始从一些采煤基础知识入手,没事还喜欢鼓捣研究一些采煤设备,经常利用下班时间跟着别的区队学本事。久而久之,几本沾满煤灰与油污的笔记本逐渐变得有分量,一双手也变得粗糙有力。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他常常利用每个月仅有的几天休班,跟紧师傅问个不停,很快成长为区队上的技术骨干。一年后,由于地面机修车间需要,他被调到车间从事设备检修工作。
在车间,他先后学习了支架检修技术、电焊、气割技术,车间里的活他基本上样样精通。2009年,公司首次承修大采高电控液压支架,技术上的空白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作为检修组组长的孔海龙从零开始,从支架结构件到液压件、从检修工艺到技术标准,他一项一项地学习掌握。在长达6个月的检修工期里,他经常一个人钻在支架里,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常常忘记下班。在他的努力下,公司率先完成了多次技术攻关,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了矿区首套大采高综采设备的承修。
昔日的“煤黑子”成了现在的“技术大拿”——这是该矿众多80后煤矿工人成长的缩影。(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