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融媒赋能非遗:县级融媒体的传承创新之道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雷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基层群众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县级融媒体作为扎根县域的传播主阵地,兼具贴近群众、覆盖广泛、形式灵活的独特优势,理应成为非遗保护、传播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县级融媒体需通过内容与形式创新、渠道整合、产业联动,让非遗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共享,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传播好非遗,要以内容和形式创新打破时空壁垒。非遗焕发生命力的关键在于传播,而传统传播方式往往局限于线下展示与口头传承,难以触达年轻群体。县级融媒体应立足本土资源,打造非遗+故事传播模式,深入挖掘非遗项目背后的历史渊源、匠人精神与民俗内涵,将晦涩的技艺转化为鲜活的图文、短视频与专题报道。例如,山西省临县融媒体中心创作的宣传片《碛口的女儿》,以剪纸非遗传承人的视角,通过镜头横跨三百年的叙事,将古镇历史、女性角色与非遗技艺深度融合,该作品成功入选学习强国全国优秀作品库。同时,县级融媒体可借助直播技术搭建云端非遗课堂,邀请传承人实时展示技艺、答疑解惑。例如,甘肃省会宁县文化馆每周开展剪纸教学直播,由市级传承人曹海仁化身非遗主播,用通俗语言配合实操演示,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学习剪纸技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传承中看得见、学不着的难题。

发展好非遗,要以渠道整合拓宽受众边界。县级融媒体拥有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全媒体矩阵,应构建全域覆盖、精准触达的传播网络。针对中老年受众,可通过电视专题片、广播访谈等传统形式,系统呈现非遗的文化价值;面向年轻群体,则需发力短视频、直播、互动H5等新媒体形态,用潮流表达激活非遗活力。例如,陕西宁陕县村光大道活动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打造村光大道话题,发布《竹韵电音》等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短视频内容,总曝光量突破6.3亿次,成功将小众非遗推向全国。此外,联动上级媒体平台也能有效提升传播声量,如山东长清区融媒体中心通过《伟伟道来》专栏在省级平台播出《孟姜女传说》等非遗题材节目,并与中央媒体合作发布《非遗美食里的匠心与烟火》等稿件,实现了从地方声音到全国关注的突破。

保护好非遗,要以产业联动实现活态传承。非遗的可持续保护离不开经济支撑,县级融媒体应搭建媒体+非遗+产业的融合平台,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一方面,可利用媒体公信力为非遗产品背书,通过电商直播、线上展销等形式,帮助传承人拓宽销售渠道。例如,贵州黄平县在谷陇芦笙节期间携手百名主播开展沉浸式直播,通过主播+非遗模式带动抖音话题播放量达7493.6万次,并同步推广银饰、农产品等非遗衍生品,搭建起文化传承与助农增收的桥梁。另一方面,挖掘非遗元素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创、教育等领域跨界融合。例如,福建省仙游县融媒体中心打造仙工开物文创品牌,通过线上短视频引流与线下文创馆体验相结合,开发仙作工艺一日游线路及香文化礼盒等衍生产品,年服务超1万人次,带动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升级。

县级融媒体赋能非遗,还需坚守两大原则:一是真实性底线,在传播中尊重非遗的原生形态与文化内涵,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导致失真;二是普惠性导向,既要关注知名非遗项目,又要挖掘濒临失传的小众技艺,通过精准传播为其争取传承资源。例如,内蒙古多伦县成立新媒体策划工作室,通过专业化团队挖掘麦秸画、喇嘛庙月饼等小众非遗,并利用直播技术推动其走向市场,实现文化保护与群众增收的双赢。

非遗传承,重在融入时代;融媒发展,贵在服务本土。县级融媒体唯有立足县域特色,以传播为桥梁、以发展为动力、以保护为根基,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年轻群体,才能真正实现传播好、发展好、保护好的目标,让地域文化根脉在融媒时代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山西长治市屯留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