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璐瑶
一、宜都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现状
2025年4月,湖北省宜都市发布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宜滋都秀”,将构建“酱草柑茶”四大产品矩阵,其目标是打造“中国黄金级滋养农产品之都”。该品牌采用“1+4+N”母子体系,以1个市级公用品牌统领4大主导产业及N个特色产品,由市政府牵头、乡村振兴投资公司运营。目前商标注册已完成,《宜都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正在制订中,将明确品牌标准、申报条件等内容;推广方案编制、品牌形象设计及伴手礼开发等工作正有序推进,助力农产品规模化与产业化升级。
二、“宜滋都秀”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资源优势不显著
宜都市山地资源有限,土地细碎化问题突出,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同时,宜都市气候类型单一,虽适宜柑橘、茶叶等农作物生长,但难以满足农作物多样化的种植需求,资源优势不及恩施市。
2.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宜都市农业以柑橘、茶叶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相比之下,恩施市依托“世界硒都”优势,形成了硒茶、硒土豆、硒药材等多元化富硒产业体系,综合产值达1100亿元,抗风险能力更强。
3.市场渠道较窄,产业融合程度低
宜都农产品以国内销售为主,国际市场开拓不足。恩施农产品已出口至24个国家,年出口额近1亿美元,并建有大量品牌体验店和专卖店。同时,宜都市农旅融合程度偏低,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相关服务业发展滞后。
4.品牌影响力不强
相较于恩施市拥有恩施玉露、利川红等知名茶叶品牌,宜都市虽有宜都蜜柑、宜都宜红茶等区域特色产品,但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力度不足,市场活力及影响力相对较弱,产品附加值不高。此外,农户品牌意识薄弱,企业存在“等靠要”思想,品牌建设存在重注册、轻推广的问题。
5.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宜都市农业科研院校资源匮乏,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不足,基层农技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而恩施市依托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与科技保障。
三、提升“宜滋都秀”品牌竞争力的建议
1.构建品牌可持续成长体系
一是要树立全局品牌思维。拓展品牌覆盖维度:将传统食品、旅游产品、民宿、农事体验等纳入品牌体系,推动三产融合,实现“跳出品牌做品牌,跳出农业做农业”。二是要明确核心价值定位,增强消费认同基础。以“绿色、健康、有机、原生态”为核心,通过标准化生产和权威认证增强消费者认同。三是要挖掘本土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深度挖掘本地农耕文化、非遗技艺等乡土元素,培育独特的品牌文化内核,讲好品牌故事,以故事沉淀品牌精神,以精神涵养品牌形象,以形象助推品牌营销。四是要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维护品牌口碑信誉。形成“公用品牌+企业商标”的双重背书模式,实现责任追溯,避免单一企业问题对区域公用品牌的整体口碑造成冲击,保障“宜滋都秀”品牌的长期信誉。
2.构建高校全链条合作体系
一是聚焦品种改良,夯实产业品质基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开展柑橘无核化改良与“留树保鲜”技术研究,实现“四季鲜橘”供应。二是推进生态种植,提升生产标准化水平。与三峡大学合作推广生态种植技术,提升蔬菜抗逆性,减少农药使用。三是借力国际化资源,拓展高端市场渠道。借助武汉轻工大学资源,推动产品对接国际认证,拓展欧美高端市场;同时,依托该校拥有的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的经验,协助宜都市开展农产品加工工艺优化与品牌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
3.构建农产品高质量发展体系
一是要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培育区域品牌集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带动作用,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辐射周边中小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协同发展。二是要优化产品结构,拓展特色农产品领域。重点挖掘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传统产品,如土猪、菜籽油、橡子豆腐、野菜、蜂蜜等,丰富产品线,提升产品多样性与溢价能力。三是要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引入“土豆米”加工技术,开发复合米等创新产品,拓宽产业价值空间。四是要搭建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全链条监管能力。加快建立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宜滋都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全链路可视化追溯平台,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4.构建政府政策保障体系
一是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主体协同发展。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以村集体领办合作社为核心载体,推动农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建立“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机制。二是要完善质量监管,筑牢品牌信誉根基。制定全链条质量标准,实施准入准出机制,强化动态监管,维护品牌公信力。三是培育“农业+”新业态,拓展品牌价值空间。以农旅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打造四季农旅IP,推动“宜滋都秀”品牌与旅游体验项目深度结合,设计农事体验、产品加工研学、文化探秘等沉浸式活动,实现品牌传播与消费场景的有机融合。四是要拓宽多元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市场渗透率。深化渠道合作,推动农超对接、农企合作,组织参加全国性展会;五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品牌合法权益。完成商标全类注册,建立侵权预警与维权机制。
(作者单位:宜都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