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涌

截至8月10日,山东兖矿泰安港年累计集疏港量达1078.6万吨,同比增长580%,增速领跑山东内河港口。
今年7月12日,兖矿泰安港单日集疏港量突破10万吨,创开港运营以来新高。这是兖矿泰安港以全链条效率优化为抓手,以公铁水多式联运为骨架,以智慧化赋能为引擎,构建贯通南北、辐射东西的智慧物流新格局的生动体现。
重塑港口作业模式
走进兖矿泰安港数智运行中心,巨幅电子屏上,数据流动不息。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对45条皮带一键启停、远程控制和联锁闭锁。
“我们建立了‘双翻卸煤—智能转运—自动装船’的全流程智能化模式。”兖矿东平陆港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雨生说。在这里,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支撑的智能集控系统、物流调度系统、精准调质配煤控制系统等协同作业,构建起“生产一中心、数据一平台、业务一流程、作业一键化、储运一体化”的智慧体系。
作为山东内河港口中首家实现卸车直装的港口,如今,兖矿泰安港5小时即可完成1万吨煤炭转储装船任务,1小时能完成2000吨原煤装载起航,较传统作业时效提升50%以上。堆取料机在无人值守状态下,每小时堆煤量高达2800吨;智能汽车装车系统借助激光雷达3D建模,最快13秒即可完成重载货车装运。
与升级改造前相比,兖矿泰安港安全应急响应处置效率提升30%,煤炭转运装卸效率提升60%,现场用工量减少60%。何雨生表示,智慧化建设不仅提升了港口作业效率,还打造出绿色转型的“技术基座”。全封闭的巨型筒仓和圆形料场取代露天煤场,粉尘排放量直降80%;智能监控系统配合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开展全景监控,煤场安全监测系统24小时紧盯筒仓内一氧化碳、温度等数据,一旦超标立即自动报警,从源头杜绝煤炭自燃风险;船舶靠港以岸电替代柴油发电,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优化维护,延长使用寿命。
兖矿泰安港自建光伏发电区,使部分设备用电实现“自发自用”;提供无人值守运输服务,司机扫码入园、全程不下车,最快7分钟完成流程。“以前拉煤,半天出不去,现在扫码几分钟搞定,省油省时间!”货车司机王师傅的话道出了效率与环保的双赢。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兖矿泰安港是山东省智慧化程度最高的内河综合性单体港口之一,也是京杭运河北端最大的煤炭能源储备基地,区位优势明显。
“从陕西神木西到山东东平,每吨煤炭汽运费用200元,走瓦日铁路只要135元,光这一项我们每月就能省上千万元。”东平金运通物流运输公司商务部部长杨启珍的“省钱账”,正是兖矿泰安港区位优势的最佳体现。
依托瓦日铁路、京杭运河和公路网,兖矿泰安港实现了公铁水多式联运,建立了直通长三角,连接山西、陕西、内蒙古“西煤东调、北煤南运、南货北上”的物流大通道,业务范围覆盖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省区。
依托兖矿泰安港多式联运,从山西运来的煤炭经水运分拨,最快一天可到达山东等京杭运河沿线省份,运输成本较公路降低80%、较铁路降低50%。当前,兖矿泰安港正积极推动物流营销贸易一体化协同运作,以港口中转为核心节点,拓展“前置销售+物流总包”业务,打造陕西、内蒙古煤矿“前置煤仓”。
事实上,“装卸港”只是起点。山东兖矿正推动物流板块从单一运输向综合服务转型,吸引外地企业落户。何雨生说:“我们要着力构建‘前港后园’模式,发挥港口仓储和多式联运成本优势,围绕东平滨河物流产业聚集区,吸引绿色建材、钢材加工、粮油加工等企业落户,形成港产融合的综合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