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 郭新燕 李娟 刘柏含
“从校园到职场,我曾迷茫又彷徨,是一堂‘书记观观思政课’让我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刚获评“包头市青年岗位能手”的赵学飞,手里攥着红彤彤的荣誉证书,眼中闪耀着自信的光芒。
在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技术部,像赵学飞这样因一堂堂思政课实现蜕变的青年不在少数。他们的成长轨迹,都与这堂特殊的思政课紧密相连。
防务事业部技术部党总支打造的“书记观观思政课”,让员工心更齐、劲更足。
直击痛点:
破解青年成长“三道关”
“入职三个月,我连图纸都看不懂,真想打退堂鼓。”这是新员工孙淋在第一次思政课上的肺腑之言。
技术部5年内新入职的青年员工,普遍面临转型阵痛:从“校园人”到“职场人”角色转换慢带来的职业焦虑、工作压力大引发的心理波动、多元思潮冲击下滋生的消极心态。
“思政课不能光喊口号,得解真困、办实事。”技术部党总支书记李娟一语道破关键。于是,“书记观观思政课”应运而生,成为精准解锁青年成长难题的“金钥匙”。
创新解法:让思政课“活”起来
这门课的核心在于“双观”并重:一是思想之“观”,引导青年把“小我”融入强国兴军的“大我”;二是能力之“观”,培养青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
“就像给航船装上罗盘和引擎,既能找准方向,又能加足马力。”党总支书记的生动比喻诠释了课程目标。
“大家觉得‘烂泥扶不上墙’和‘咸鱼翻身’,哪个更有道理?”在一堂思政课上,党总支书记抛出的问题,让现场瞬间热闹起来。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比喻、一场场激烈的讨论。
这种“反说教”的方式,正是“书记观观思政课”的特色。
党总支书记用“原生家庭”诠释团队协作,让青年明白个体与集体的共生关系;以“做事观”解析职场对人的双向塑造,让理论入脑入心。
青年们说:“这样的课,听着带劲,记忆深刻。”
课程还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书记带着典型案例走进课堂,拆解工作投入的不同层级:“机械执行只能完成任务,全情投入才能实现突破。”青年员工李宽听后深受触动,主动请缨参与难题攻关,如今已成为项目骨干。
为了让成长路径更清晰,课程提出“三阶段规划法”:夯实专业根基、捕捉机遇窗口、实现价值裂变。
“就像爬楼梯,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登得高、看得远。”青年员工汪孟杰博士说。
每月四期的课程雷打不动,已坚持了12个月,形成了“书记讲、骨干研、全员行”的良性循环。
思政课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变成了对话共情的桥梁,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双向奔赴:青春力量“燃”起来
“书记观观思政课”像一粒种子,在技术部生根发芽,结出丰硕成果。
书记从“教育者”变身“成长教练”,青年员工从“参与者”升级为“价值共创者”,双向赋能催生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18名青年参与32项科研项目,2024年攻克关键核心工艺技术2项,实现工艺技术转化应用3项,申报专利22项,编制装备科技报告12项,制定兵器标准2项,军品新产品贡献率超50%。
9项工艺技能协同成果中,3项获兵器级推荐;2项“五小发明”创新成果落地;2个人才一体化项目产出20项科技成果;1项成果获评内蒙古职工创新成果,1项获包头市合理化建议金点子。
更让人振奋的是青年突击队的表现。7名团员青年研制的装备产品,经200小时连续试验验证,作业效率提升40%,故障率下降65%。在产品研发中,他们攻克6项关键技术,优化设计37稿,“三班倒”坚守攻克多项难题。
闫炯、邵青分别获评“兵器首席技师”“关键技能带头人”,3名青年员工入选包头市青年岗位能手,在包头市机械加工工艺编制及三维工艺设计大赛中包揽前3名……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思政课带来的蜕变。
在科研生产战场上,青年们的表现同样亮眼。他们完成7774册工艺规程的编制,编制154种工艺方案文件。“现场响应机制”确保技术问题“小事不过时,大事不过夜”,460余项工艺优化项目,让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双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一星级青年文明号”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
如今,技术部的青年们信心更足、人心更暖、同心更强。“书记观观思政课”播下的种子,已在技术部深深扎根、枝繁叶茂。他们的每一次突破、每一份荣誉,都是对这堂特殊思政课最响亮的回应,更是向强国强军伟大事业递交的青春答卷。
未来,这股被思政力量点燃的青春之火,必将照亮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