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谦华
新质生产力与企业家精神是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核引擎。本文深入剖析两者“创新驱动、风险共担、机遇共创”的内在逻辑关系,聚焦无锡作为长三角重要工商名城的实践样本,系统梳理其以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质生产力主阵地,传承发扬“四千四万”精神为内核的企业家群体特质。研究揭示:无锡通过强化政策精准供给、构建“产学研用金”高效转化生态、锻造“敢创敢闯敢担”人才梯队、推动产业集群跃升等路径,有效促进了新质生产力与企业家精神的深度耦合。面对技术迭代加速与全球竞争加剧的挑战,本文提出深化核心技术攻坚、拓展国际化市场布局、厚植创新文化沃土等策略,为区域实现更高水平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指南。
一、 背景与意义:无锡样本的时代价值
在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交汇的当下,新质生产力以其颠覆性技术创新、全要素效能跃升、产业深度转型的核心特征,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与此同时,企业家精神作为创新冒险、资源整合与价值创造的集中体现,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二者相互依存、协同演进,构成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双螺旋”结构。
无锡的独特禀赋与实践价值。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源地与当代先进制造业高地,无锡始终是生产力革新与企业家精神勃兴的前沿阵地。从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闯将,到物联网产业的全球领跑者,无锡企业家群体以“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为底色,在集成电路(SK海力士、华虹半导体)、生物医药(药明康德、阿斯利康)、新能源(先导智能、上能电气)等新质生产力核心领域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2023年以来,无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52%,物联网产业营收突破4000亿元,彰显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剖析无锡经验,不仅是对本土发展规律的总结,更是为全国探索“生产力—精神”协同演进范式提供关键镜鉴。
二、新质生产力与企业家精神的逻辑互构:无锡实践的解码
(一)新质生产力:重塑企业家精神的“催化剂”
1.创新思维范式跃迁
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倒逼无锡企业家突破传统制造思维。如感知集团创始人刘海涛,率先提出“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物联网架构,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远景科技张雷以“绿色科技”重构能源体系,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风电和储能网络。新质生产力驱动企业家从“效率优化者”转向“范式定义者”。
2.风险治理能力升级
半导体产业动辄百亿级的投资与快速迭代周期,要求极高的风险驾驭能力。无锡通过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太湖发展基金,构建覆盖“研发—中试—量产”全链条的风险分担机制,支撑华润微电子等企业突破12英寸晶圆制造技术,企业家得以在战略冒险中构筑系统性风险“防火墙”。
3.市场疆域多维拓展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iCampus),集聚阿斯利康、药明生物等龙头企业,形成“孵化—临床—制造—流通”全球协作网络。企业家借力新质生产力打破地域限制,如祥生医疗掌舵人莫若理,将超声设备销往全球100余国,实现从技术追赶到标准输出的跨越。
(二)企业家精神:激活新质生产力的“点火器”
1.创新裂变的组织者
“四千四万”精神在数字时代升华为“敢创敢闯敢担”的新特质。长电科技CEO郑力主导完成对新加坡星科金朋的并购,整合全球封测技术资源,使企业跻身全球前三;双良节能缪文彬推动传统溴冷机巨头向氢能装备与光伏领域战略转型,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2.创造网络的构建者
企业家通过生态化布局激发产业创造力。药明康德李革打造“CRDMO/CTDMO”开放式平台,链接全球5000余家创新伙伴,将无锡纳入世界医药研发核心节点;物联网集群在雪浪云王峰的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帆软软件陈炎的大数据平台等协同下,形成“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完整生态。
3.风险承担的价值锚点
面对关键技术“卡脖子”,企业家展现战略定力。华进半导体于燮康带领团队攻关国产2.5D/3D封装技术,打破国际垄断;芯朋微电子张立新深耕电源管理芯片十余年,实现家电与工业领域国产化替代。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是新质生产力突破的核心精神支柱。
(三)互构共生的无锡范式
在无锡,新质生产力与企业家精神形成“技术提供场景—精神驱动突破—场景反哺技术”的正向循环:雪浪小镇以“工厂大脑”理念汇聚300余家创新企业,企业家在此试验智能制造新方案,推动物联网技术从“连接”向“智能决策”进化;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通过企业联合攻关,三年内突破5类关键设备国产化,把企业家精神转化为技术攻坚的组织效能;“太湖人才计划” 十年投入超百亿,培育超5000名科技企业家,形成“人才—技术—产业”的螺旋上升通道。
三、融合发展路径探索:无锡的体系化实践
(一)政策精准赋能: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靶向政策供给:出台《无锡市关于加快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配套“链长制”专项扶持;金融深度耦合:设立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科技企业贷款年均增速超25%;
包容审慎监管:在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配送等领域建立“沙盒监管”机制,释放创新试错空间。
(二)产学研用金协同:打通转化“死亡谷”
新型研发机构引领: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华中科大无锡研究院等平台,累计孵化企业超300家(如中科微至、隆盛科技);“揭榜挂帅”机制创新:企业主导发布技术需求榜单,高校团队“揭榜”攻关,政府按成果兑付奖金;资本闭环构建:设立太湖湾科创带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形成覆盖种子轮到IPO的全周期投资链。
(三)企业家精神代际传承:从“四千四万”到“三敢三创”
青商接力计划:组织二代企业家赴硅谷、慕尼黑研学,培育全球视野与创新领导力;实战型导师制度:聘请徐镜人(扬子江药业)、周海江(红豆集团)等领军企业家,辅导新生代创业者;“锡商精神”制度化弘扬:设立“无锡企业家日”,将尊重企业家写入城市基因。
(四)产业集群进阶: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引领”
“链主”企业裂变:SK海力士带动引进2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园;跨界融合试验场: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车联网)、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等平台,推动“AI+医疗”“物联网+汽车”等融合创新;绿色生产力转型:远景科技构建“零碳产业园”标准,输出至鄂尔多斯、法国等地,实现新质生产力全球化赋能。
四、 挑战与应对:无锡深水区改革的突破点
(一)技术创新:从“并跑”到“领跑”的攻坚策略
突破基础研究短板:联合东南大学、江南大学共建微电子学院,定向培养半导体材料、EDA工具研发人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对研发投入占比超10%的企业给予税收加计扣除150%的激励;构建专利共享池:在物联网、氢能领域试点专利联盟,降低中小企业技术获取成本。
(二)市场拓展:双循环格局下的破壁之道
打造国际认证枢纽: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物联网),助企业获取CE、FDA等国际准入认证;跨境电商赋能:依托无锡航空港、江阴港,搭建“产业带+海外仓”数字化供应链;场景开放试验:政府优先采购本地创新产品(如海澜智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应用示范。
(三)精神传承:应对代际转型的文化韧性
创投文化培育:设立“太湖创投周”,引进红杉、高瓴等顶级风投,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冒险”氛围;隐形冠军挖掘: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库,给予单项冠军企业最高1000万元奖励;社会责任内化:引导企业家参与“碳普惠”行动,将ESG纳入企业评价体系。
五、未来展望:无锡引领融合发展的战略进路
1.建设“新质生产力创新走廊”
沿太湖湾科创带布局大科学装置(如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一体化走廊,抢占量子信息、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制高点。
2.构建全球企业家精神共同体
设立“世界锡商大会”,联动张謇企业家学院,输出“负责任创新”的中国工商文化;支持本地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培育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战略企业家。
3.深化“数实融合”制度型开放
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无锡规则”,在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开展国际规则对接试验;推动无锡物联网集群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JTC1)深度合作,掌握标准话语权。
4.塑造人文与经济共生典范
将工商文化遗存(荣巷古镇、茂新面粉厂)改造为创新文化地标,以“百年锡商”精神滋养新生代创业者;推行“科学家+企业家”双聘制,实现科技创新与商业智慧的基因重组。
无锡的实践深刻昭示:新质生产力是企业家精神的试炼场,企业家精神是新质生产力的灵魂所系。在技术革命与人文精神交融的新纪元,唯有持续推动制度创新、生态优化与文化重构,方能实现二者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质变跃升。无锡的探索不仅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强劲动能,更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以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范式转型,以企业家精神激活创新内生动力”的城市样本。未来已来,唯创新与勇气永立潮头。
(作者单位:无锡山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