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陆毅
首发经济是包含技术首发、产品首发、模式首发等在内的经济新形态,正通过“技术突破—产品转化—模式创新”的螺旋式上升,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动力。
一、首发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定位
第一,技术首发助推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技术首发以突破性原创技术为引擎,聚焦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构建了自主可控的技术供给体系。通过首发性优势打造“从0到1”的产业化路径,驱动生产力系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例如,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算力霸权、华为5G技术标准引领全球产业链重组,均印证了其对生产力质变的催化作用。
第二,产品首发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落地。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转化为生产力。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产品首发通过场景化应用验证技术可行性,收集早期用户测试和市场反馈,加速新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例如,新能源汽车在首次发布后,基于用户行驶数据持续改进电池管理系统,推动智能化技术快速升级。
第三,模式首发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首发是指企业首次推出新的商业模式或经营模式的活动,通过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推动行业变革,为新质生产力的扩展和深化提供全新动力。例如,平台经济就是借助数字化连接供需两端,优化市场匹配机制,催生更高效的产业协作模式,推动经济体系向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
二、首发经济推进中的现实困境
第一,区域发展不均衡。从当前市场形势来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依托政策红利和资源优势,首发经济生态较为成熟,呈现“一超多强”的发展格局,好似首发经济是一线城市的“专利品”;而在中西部地区受限于产业基础薄弱、市场培育不足,首发经济在中小城市市场渗透率较低。
第二,消费场景日益“同质化”。随着市场竞争白热化,首发经济正面临创新乏力的困境:线下快闪千篇一律地堆砌霓虹灯与打卡墙,线上营销清一色打着“限量”“独家”等标签……消费者逐渐对同质化的首发套路产生审美疲劳,品牌的创新溢价空间被不断压缩。当整个行业陷入创新惰性,首发经济就丧失了最核心的差异化价值,这不仅会削弱消费者的参与热情,更导致品牌难以通过首发建立独特的市场认知。
第三,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一方面,政策体系碎片化、协调性不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已建立较完善的首发经济体系,但多数地区仍处于探索阶段,各地政策支持力度、申报条件、补贴标准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复合型首发人才供需不匹配。首发行业需要的是具备技术理解力、商业敏感度、政策把控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教育产出的是单一专业背景人才,且现有人才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满足首发经济快速迭代需求,技术价值无法充分释放。
三、推动首发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新引擎的路径
第一,实施差异化政策供给。在顶层引领上,加强战略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与阶段性任务,统筹布局技术首发与品牌首发。在企业层面,差异化支持技术驱动型企业与市场驱动型企业,对高新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可简化流程、强化融资等;对中小企业,可提供专项绿色通道,并适当减免上市成本。
第二,以技术创新驱动消费场景升级。打破同质化的关键在于回归“消费者真实需求”,要通过技术创新、情感共鸣和供应链升级,让首发经济从“流量狂欢”走向“价值创造”。热门品牌Lululemon就将运动服饰首发与线下社群活动结合,有效强化了品牌认同。首发经济未来的竞争趋势,将不再是单纯的谁先发布,而是谁提供更独特的体验。品牌只有从技术、内容、供应链等多维度突破,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和互动性,才能在同质化红海中找到新增量。
第三,构建政策协同、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要破解政策碎片化困局,国家层面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明确首店分级认定标准和财政补贴上限规范等,从源头上遏制各地区间的非理性竞争,鼓励区域间建立跨行政区划的产业协同联盟,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流动。人才是带动首发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针对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亟待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首发经济”交叉学科,实施“T型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实战,形成“学术+产业”式的校企联合,为首发经济提供持续人才动能。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