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诗 黄启涵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连接国家权力与社会民众的关键节点,其治理效能直接关乎政策落地成效与民众获得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隐喻,精准界定了基层承接多元政策任务的核心角色——基层干部既是政策执行的实践者,又是党群互动的纽带性主体,承担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群众服务等复合职责。然而,近年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基层滋生蔓延,不仅形成非必要负担,更导致基层工作重心偏移、治理效能损耗,严重制约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在此背景下,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基层减负路径,成为破解治理困境、激发干事活力的迫切需求。
当前,基层负担过重问题尚未根本遏制,具体表现为四大交织的治理梗阻:
其一,“文山会海”惯性延续。部分地区文件冗余冗长、会议频次失控,基层干部将大量精力投入事务性工作,挤占实地调研与民生服务时间,形成 “事务过载—实质缺位”悖论。
其二,痕迹管理异化。“事事留痕”异化为“痕迹优先于实效”,基层干部被迫聚焦台账整理、材料美化,甚至“为留痕而留痕”,导致治理从“以民为本”转向“以材料为本”。
其三,督查考核失衡。督查考核存在多头重复、标准不一问题,指标侧重“显性痕迹”而非“隐性实效”,基层陷入“迎检—整改—再迎检”循环,难以聚焦核心业务。
其四,权责配置错位。部分地区职责边界模糊,上级将自身权责内工作随意下派,“属地管理”异化为“属地包揽”,基层陷入“有责无权”困境,加剧工作压力。
形式主义根源在于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需从两方面发力:一是通过常态化教育,引导干部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二是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建立“重实绩、重口碑”导向,以实地成效与群众满意度为核心指标,从源头遏制形式主义。
制度是减负常态化的核心支撑:一方面,制定各级“权责清单”,明确基层职责范围,建立“基层事项准入制度”,杜绝任务随意转嫁;另一方面,精简考核指标,降低对痕迹依赖,将实效、群众评价纳入核心维度,严控督查频次,推行合并考核与随机抽查。
现代技术可破解事务性负担:推进政务信息化一体化,打破数据壁垒,构建全域共享数据库,避免重复录入;搭建统一基层治理平台,整合多业务系统实现“一网通办”;推广电子政务,实现文件、审批、会议电子化,减少线下事务消耗。
减负本质是“减负担、增活力”:一是开展精准培训,提升干部政策解读、应急处置等能力;二是加大资源倾斜,完善基层人财物配置,解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问题;三是优化激励机制,健全薪酬保障,对实绩突出者给予表彰与晋升倾斜,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综上所述,基层减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核心是通过“去形式化”回归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本质目标。各级部门需以正确政绩观为引领、制度为保障、技术为支撑、活力为导向,树立“一盘棋”思维,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确保减负实效。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将基层打造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筑牢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根基。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