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小瑶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下,党建引领是破解广西蔗糖产业“大而不强”困境的根本保障。本文聚焦党建与蔗糖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探索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路径,推动广西蔗糖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发展。
一、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战略考量与推进
从国家战略需求层面考虑,抓好蔗糖产业发展就是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食糖的安全。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国食糖年消费量约1500万吨,但国内自给率仅60%(2024年数据),缺口主要依赖进口。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甘蔗主产区,其甘蔗产量占全国60%以上,蔗糖产量占全国60%,是国家食糖安全的核心保障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糖料作物产能建设”,广西蔗糖产业的稳定发展将直接关系国家食糖供给的安全。
从区域经济引擎角度考虑,抓好蔗糖产业发展就是抓准了广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糖料蔗主产区,2024年种植面积超1100万亩,占全国60%左右。其蔗糖产业覆盖8个设区市、56个县(区),涉及260万蔗农(占全区农村人口的12.5%),蔗农人均种蔗收入超8000元(2024年)。蔗糖产业关联度高,上游连接农业机械、农资供应,下游延伸至食品加工、生物能源(如生物乙醇)、医药中间体等领域。2024年,广西蔗糖产业带动关联产业产值超500亿元,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2%,助推了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的崛起,发挥了区域经济发展主引擎的作用。
从产业升级机遇方面考虑,抓好蔗糖产业发展就是抓到了广西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在全国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广西蔗糖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显然可以领先一步,成为涉农加工产业领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工作标杆。广西糖料蔗种植区光热充足、雨水充沛,适合发展“糖料蔗—沼气—有机肥”循环农业模式;同时,糖料蔗富含蔗渣(每吨糖料蔗含蔗渣约1.2吨)、糖蜜(每吨糖料蔗产糖蜜约120公斤)等副产物,可开发生物基材料(如可降解塑料)、功能性食品(如低GI糖)等高附加值产品。一根甘蔗,可以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广西蔗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提升乏力
当前,广西蔗糖产业仍以“甘蔗—白砂糖”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产品(如功能糖、生物乙醇)全产业链条占比仅18%(2024年),远低于巴西的55%、澳大利亚的48%。副产物利用明显不足,蔗渣主要用于造纸(占比65%),仅15%用于生物质发电;糖蜜多用于酒精生产(占比70%),高附加值功能性原料开发滞后。产业链延伸不足导致产业抗风险能力弱。
(二) 技术创新偏弱,生产效率有待提升
广西糖料蔗种植仍以传统模式为主,机械化率仅为58%(202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单产4.8吨/亩,较澳大利亚(6.5吨/亩)、巴西(7.2吨/亩)尚有差距。关键技术瓶颈突出,高端功能糖(如低聚果糖)、生物基材料(如聚乳酸)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本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1%,低于全国食品行业平均数(1.8%)。同时,制糖工艺能耗高,吨糖耗电量1200度,高于国际先进水平(1000度)。
(三) 生产机械化推进难,企业蔗区要素保障不足
广西境内规模较大的某糖企,机收糖料蔗损耗较大(约损耗0.5-0.8吨/亩),蔗农接受程度不高;机收糖料蔗含杂率高,基本达12%左右,主要含泥沙较多,影响制糖生产指标,增加企业制糖成本。同时,近几年广西糖料蔗主产区出现了蔗区种植区域较多土地被其他经济作物占领,如部分地方违规种植速生桉。此外,糖料蔗主产区存在水利渠道老化、灌溉水源枯竭等问题。
三、党建引领广西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强化组织建设,构建“党建+产业链”协同体系
党组织是产业发展的“主心骨”。广西广大蔗区需继续坚持以“五基三化”建设为抓手,在蔗糖产业链上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组织体系服务架构。一是抓纵向贯通的服务架构。在市、县(区)、乡(镇)三级成立“蔗糖产业党建联盟”,由各级党组织和农业农村部门党组联合牵头,糖业集团、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党组织参与,统筹政策制定、资源调配与问题协调。二是抓横向覆盖的服务架构。在甘蔗主产区乡镇、村屯建立“产业链党支部”,将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糖企技术骨干中的党员纳入支部管理。三是抓终端延伸的服务架构。在糖厂、榨季服务站、农资门店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亮明身份、承诺服务,推动技术指导、农资供应、收购结算等服务下沉一线。
(二) 创新机制模式,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党建引领需通过机制创新破除“行政化”壁垒,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市场化机制。一是推行“链主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由糖企党组织牵头,与合作社、农户签订“订单+保险+期货”三方协议,明确收购保底价(高于市场价5%)、质量奖励(糖分超12%额外奖励0.1元/公斤)、价格波动保险(覆盖80%市场风险)。二是推行“党建+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机制。从科研院所、糖企选派党员技术骨干组成“科技特派团”,每个主产区乡镇配备1-2名专职特派员,包片负责品种改良、机械推广、病虫害防治。三是推行“党建+金融”支持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党组织与糖企、合作社党组织“结对共建”,开发“甘蔗贷”“农机贷”等特色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抵押率从30%提升至50%)、简化审批流程(3个工作日内放款)。
(三) 集聚资源要素,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
党建引领需统筹政策、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型。一是抓好绿色转型。由生态环境部门党组织牵头,推广“甘蔗—沼气—有机肥”循环农业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在甘蔗主产区因地制宜建设N个“绿色糖业示范园”。二是抓好智能升级。由工信部门党组织联合糖企党组织,推动“智慧糖业”建设,在糖厂推广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甘蔗含糖量、制糖能耗,推广AI病虫害识别系统(目前准确率达90%)。三是抓好融合发展。由文旅部门党组织牵头,推动“蔗糖产业+乡村旅游”融合,在甘蔗主产区打造“甘蔗文化小镇”“榨季体验游”等特色项目。
(四) 强化要素保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党建引领需聚焦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通过“党建+督查”机制保障要素供给。一是做好用地保障。由自然资源部门党组织牵头,勘测划定甘蔗种植永久基本农田,严格禁止“非粮化”整治中的“一刀切”政策,大面积新增糖料蔗种植用地。二是做好水利保障。由水利部门党组织牵头,实施“甘蔗灌溉提升工程”,争取在主产区实施新建和修缮灌溉设施的项目,增加全区糖料蔗主产区灌溉覆盖率。三是结合AI赋能,加大推广使用各类型农机种植、砍运糖料蔗的力度,提高蔗糖产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减少人工成本。
总之,广西蔗糖产业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地方党委、糖业企业和各级各部门党组织的关心帮助。通过大力抓好党建引领工作,构建“党建+产业链”的协同体系、创新市场化机制、集聚全要素资源、强化用地用水等保障,聚力解决广西蔗糖产业“大而不强”的瓶颈问题,向“规模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今后,随着党建引领作用的持续发挥,广西蔗糖产业将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单位:广西农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