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博文
数字技术的纵深发展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与知识习得模式,给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数字环境下国有企业思政教育在内容供给、形式载体、评估机制及人才梯队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分析,结合相关案例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构建契合新时代特征的国企思政教育体系提供些许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一、数字时代国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当前,国有企业思政教育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制约了教育实效的发挥。其一,供需错配与参与困境。传统“开开会、读读稿”的灌输模式与员工个性化需求严重脱节。集中教育受制于工作地点分散、时间难以协调等因素,组织难度大、覆盖面有限。部分企业思政内容未能结合业务场景,导致员工认同度低,出现“抬头率低、参与度弱”的现象。其二,形式内容脱节与技术应用短板。尽管新媒体技术普及,但多数企业仍将线下课程简单线上化,缺乏沉浸式、互动性设计。技术应用多停留在微信公众号信息推送层面,未能构建数据驱动的精准教育闭环。相关高校调研表明,38%的思政平台因内容枯燥导致用户活跃度不足两周。同时,思政工作者数字素养不足,超60%的国企政工干部缺乏智能工具操作能力,无法有效利用大数据分析员工思想动态。其三,评估机制缺失与协同不足。学习效果评估多依赖心得体会提交率、考试合格率等表层指标,缺乏对行为转化与发展贡献的跟踪。河南某投资集团在调研中发现,超70%的思政培训未设置“训后实践—成果反馈”衔接机制,导致学用脱节。此外,思政工作常与业务体系“两张皮”,未能嵌入项目攻坚、创新孵化等核心流程。其四,人才结构断层与能力短板。某省级交通集团2024年调研显示,50岁以上政工干部占比达58%,其中仅23%能独立操作智慧党建平台;同时,30岁以下兼具数字技能与思政理论功底的年轻人才仅占队伍总数的7%,导致VR课程开发等创新实践严重滞后。
二、数字时代国有企业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重构内容供给体系: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一方面,分层分类定制内容。借鉴“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管理层、技术骨干、青年员工等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课程。例如,黄山建投集团建立“1 + N”思政课程体系,挖掘党史故事与城市建设、资产运营等业务的契合点,开发“身边人讲身边事”案例库,使教育内容具象可感。另一方面,动态响应热点需求。建立“舆情—创作—反馈”机制,如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推行“48小时热点响应”模式,针对巴以冲突等事件快速制作《和平发展十二问》动画视频,单日播放量突破50万次。
(二) 创新教育载体形式:技术赋能激活参与效能
一方面,构建虚实融合场景,应用VR/M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域。例如,玉林产投集团在办公区布设210处二维码矩阵,员工可随时扫码获取5分钟“指尖微课”;唐山师范学院3D复原李大钊故居,学生通过“数字孪生”体验《新青年》编辑过程,历史理解度提升85%。另一方面,引入游戏化机制。借鉴上海交通大学沈辛成教授以《原神》为原型设计的思政课模式,将学习任务转化为“探险家”“外交官”等角色关卡。在其课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与陌生人打招呼”“策划家乡创业项目”等任务深化价值观认同,任务开放即被“秒抢”。
(三) 构建智能教育闭环:数据驱动全周期管理
一方面,建设一体化智慧平台,整合教务、思政数据,破除信息孤岛。例如,河北省打造“冀网育”省级平台,通过唯一ID画像匹配学业与思政行为,资源推送精度从38%提升至89%;玉林产投集团打通OA系统与教育平台,在合同审批等关键节点自动弹出廉洁提醒,实现“业务流、监督流、教育流”三流协同。另一方面,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推行“问卷 + 调研 + 实践跟踪”三维评价。例如,玉林产投集团在培训后半个月开展一线问卷调研,一个月后通过领导接待日回访,根据反馈及时迭代课程。2023年,该集团针对“城市更新基金”政策理解不足的问题增设专家小班课,最终促成30亿元基金落地。
(四) 强化队伍建设与制度保障
一方面,培育“三师型”思政队伍。例如,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数字素养筑基计划”,联合专业机构开发辅导员培训体系,要求教师掌握舆情分析工具、VR课件制作等技能,实现100%持证上岗。另一方面,深化学用转化制度,将网络育人效能纳入企业考核。例如,河南投资集团将学习成果与干部任用衔接,要求学员“带方案回去干”;玉林产投集团通过“鱼缸会议”行动学习法,两年解决项目卡点问题87项,创造经济效益2.3亿元,12名青年骨干晋升中层。
总之,数字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实现理念重塑、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精准化内容供给、智慧化教育闭环、协同化育人生态,方能使思政教育如“空气与水”般浸润员工,转化为“党建生产力”的现实效能。未来,国有企业需进一步探索前沿技术应用,在坚守价值引领底色的同时,激发思政教育的内生动力,为国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思想动能。
(作者单位:中共邢台市委党校)